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15]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3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26]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13]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5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82]

  • 人性四大弱点[166]

  • 情绪稳定的背后[161]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40]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90]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6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 作者: 黄檗禅师   来自:网络   已阅:1297   时间:2022-5-11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5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惟此一心即是佛。

        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佛与众生一切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徧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文殊当理,普贤当行,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观音当大慈,势至当大智,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

        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

        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
     
        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原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 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新春福慧|上供三宝,下济众生[577]

  • 人生的三次觉醒: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765]

  • 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773]

  • 跋山涉水,只为众生[1098]

  • 愿求无上佛道,度脱一切众生[860]

  •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1319]

  • 什么叫众生[1646]

  • 念念为众生,事事皆佛法[2701]

  • 利他时也要想想自己的动机![2270]

  • 慈眼视众生:带你走出社交恐惧[2296]

  • 为众生发菩提心,修成的是“自己佛”[2475]

  • 佛时刻念众生,众生则时时把佛忘记[2174]

  •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2266]

  • 每当遇到惹我生气的人或事,试试这个办法![2117]

  • 开悟者和没开悟者差别在哪儿?[2340]

  • 本来都是佛,现在为什么是众生呢[2010]

  • 诸佛境界,实是吾人各具境界[1913]

  •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2309]

  • 人间过“节”,畜牲过“劫”?[2032]

  • 以清净心待众生,以平常心过生活[209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