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改变认知、改变圈子、改变人生[10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竭[126]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82]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47]

  • 短短五句话,把人生说透了![124]

  • 为什么做人那么难?是有原因的[129]

  • 看清一个人,无需日久,只要三[136]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45]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69]

  •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11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81]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3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倒掉心里的垃圾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135   时间:2022-5-1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5月14日  佛学研究网

        人心就像是一个容器,时间久了总会有垃圾。

        只有定期清理,放下不该有的念头,倒掉混乱糟糕的情绪,人才能活得更洒脱,更自在。

        倒掉不良情绪

        王阳明一生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

        可是他却从未郁郁寡欢,反而时刻保持乐观的情绪。

        在他看来,随时清理糟糕的情绪,才能保持清醒,专注当下。

        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王阳明屡次被朝堂征召讨贼,战功赫赫。

        单鄱阳湖大战,火攻之下,就有数万人死于火海。

        老子曾言: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儒家的仁爱之心早已浸入骨髓,看到战场上遍地死伤,王阳明心里也不是滋味。

        但是他知道,一味悔恨没有意义,只有迅速平定叛乱,才能让更多人免受伤害。

        王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

        王阳明回答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负面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一定要懂得及时放下。

        一直纠缠在负面情绪中,整个人就只能被情绪控制。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不要沉浸在懊悔之中,放下过去,才能拥抱未来。

        倒掉偏见

        王阳明《传习录》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阳明游南镇时,他的学生指着岩中花树问他: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天下无心外之物。

        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苏轼年轻的时候和佛印一起参禅。

        苏轼觉得自己进步很大,对佛印说:“大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佛印说:“看来像一尊佛。”

        苏轼笑着说:“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

        佛印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回家后,苏轼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听完说:“自己是佛,看别人也会像佛;若自己是大便,看别人也会像大便,你的境界比佛印禅师差远了”。

        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看别人像什么,你就是什么。

        对别人有偏见,处处都要挑人刺,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

        后来苏轼历经贬谪,飘零半生,他说:“吾上可配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王阳明也曾说过:见满街都是圣人。

        一个人内心恬静,摒弃内心的偏见,相信世间的美好,那他看到的一切自然是美好的。

        倒掉贪欲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

        人生而善良,但是随着长大,内心被世俗沾染,被物欲遮蔽,慢慢变得贪婪狡诈。

        所以修行,就是减去内心的贪欲,让本来的良知呈现出来。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要减少自己的欲望,不要太在意得失。

        在这个世界上,功名利禄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祸福难料,这些身外之物,得到容易,失去也容易,在意又有什么用。

        《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一个人想要的越多,算计的越多,身心越不得安宁,只能终日焦虑。

        山西有很多豪门大宅,当年辉煌一时,可如今拿钥匙的,全都是不相干的人。

        人们为了外在的东西,终日奔波,患得患失,最终失去内心的安宁,成为欲望的囚徒,实在是舍本逐末。

        陪伴妻子孩子,孝顺父母,亲近自然,这些不需要太多物质的平常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

        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安宁就好。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沉住气,熬过去[98]

  • 你的情绪,就是你的能量![274]

  • 真正厉害的人,都学会了“不生气”[224]

  • 学会给自己“刹车”[258]

  • 与情绪相处的三个步骤:觉察,感受,探索[292]

  • 最好的情绪管理: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359]

  • 你的情绪,身体一直都记得[455]

  • 4个简单技巧,教你改写潜意识里的“消极程序”[1304]

  • 透过呼吸,来管理工作中的情绪[550]

  • 一行禅师:佛陀开悟那一天发生了什么?[589]

  • 强大的抵抗力,离不开良好的习惯[587]

  • 一个人顶级的自律,是能掌控自己[601]

  • 愚者用嘴痴者用脑,智者善于管理情绪[717]

  • 永远不要为别人的情绪买单![673]

  • 佛说:请把心里的垃圾,倒一倒[666]

  • 高情商的人,都是“情绪冷却剂”[639]

  • 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有这4种表现[664]

  • 情绪管理三个阶段:无意识的发泄到有意识的觉察![644]

  • 情绪稳定,从来不是“忍”出来的[700]

  • 内观生命之美:寻找一个途径抵达自己[71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