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31]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7]

  • 人生的底线[135]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14]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7]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49]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3]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8]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7]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这堂课必须上!佛陀给世人的二十条忠告,每条都受益终生!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717   时间:2022-5-2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5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回。在四十九年弘化的生涯里,最初直畅本怀,讲说《华严经》二十一日,后因观机逗教,又再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至于对个人特别的教化,佛陀说过无量数次,感化无量数人。

        佛陀的教示是苦海中的法船,接引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以下20则佛陀的教化因缘及开示,以见佛陀的慈悲。

        01 八风吹不动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之为“八风”,八种顺逆之境能动摇情绪,让人心神不安。

        如何才能“八风吹不动”?

        在《法集经》中,佛陀说:能说空者,世间之法所不能坏。何以故?心不依止世八法故。何者为八?而不依止于利衰等事,不生忧喜称讥之音,而无欣戚毁誉二法,心不高下,于诸苦乐,不贪不厌,如是世法,不能破坏。

        02 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人类能知能觉

        人能知能觉,能够反省改过,懂得惭愧忏悔。

        《增一阿含经》卷九说: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以其世间有此二法,拥护世间,则别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长、大小,亦不与六畜共同。

        03 忏悔,是重要的修行法门

        有罪忏悔不仅可以消除罪业,并能增长善根。

        佛陀在《五分律》卷三说:于我法中,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长善根。

        04 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

        忍辱是对治瞋恚的最佳法门。

        佛陀在《罗云忍辱经》说:忍之为明,踰于日月。龙象之力,可谓盛猛,比之于忍,万万不如一。七宝之燿,凡俗所贵,然其招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终始获安。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

        05 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开示远离人我是非之道,说:不毁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06 好逸恶劳是人的通病,唯“精进”是最好的良药

        佛陀在《杂譬喻经》中举出“精进报至”的故事说:

        昔有伎儿,作种种伎乐,从一富长者乞牛。长者了无与心,故语之言:“汝能如是勤作伎乐,昼夜不息,满一岁者,我当与汝牛。”

        伎儿答言:“能。”复与主人:“能听不?”

        长者亦言:“能。”于是伎儿闻是欢喜,一心作乐,三日三夜,未尝休懈。长者厌听已,即敕子弟牵牛与之。

        07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又说:“知足常乐。”因此,世间上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家财万贯的人。真正的富人,是知足的人。

        《佛遗教经》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08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根本

        《优婆塞戒经》说: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09 重视孝道,因为孝道是人伦之始

        在《贤愚经》中,佛陀开示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

        10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必然有一位“贤妻良母”

        如何才是贤妻呢?

        在《玉耶女经》中,佛陀为玉耶开示为妇之道: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是谓夫妇之道。

        11 和乐安定的社会有待全民共同建立

        佛陀在《无量寿经》说: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忌;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12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

        朋友又有所谓的益友与损友。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

        在《佛说孛经抄》中,佛陀说: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称?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穀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13 “礼贤下士”是领导者成功的要素,“妒贤害能”则是失败之因

        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贤者不可毁,祸必灭己。

        14 尊师重道

        佛陀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对师徒之道尤有周全的指示:师弟之义,义感自然,当相信厚,视彼若己。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训之以道;和顺忠节,不相怨讼。弟之与师,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毁谤,慎莫含毒,小怨成大,还自烧身。

        15 多布施,为大众创造福利

        在佛经里,布施喻如农夫耕田,好的田地能获得丰收。同样的,多布施给贤德之人,能为大众创造更多的福利,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

        《四十二章经》中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 ,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16 端正、威仪、安详、自在

        端正姝好,这是人人梦寐以求的美事。所谓“端正”并不单指色相的华美俊彦,而是包含从内在自然流露出来的威仪、庄严、安详、自在。

        《法句譬喻经》说:所谓端正,非色如华,贪忌虚饰,言行有违;谓能舍恶,根源已断,慧而无恚,是谓端正。

        17 人人都希望有好名声,然而美名并非凭空而来

        佛陀在《六波罗蜜经》说,想要获得好的名声必须做到:不说他人过,亦不称己德,智照无自他,当获大名称。

        18 世间最大的财富不是黄金、钻石,而是智慧、法财

        佛陀在《正法念处经》说:宝物归无常,善法增智慧;世间物破坏,善法常坚固。若有顺法行,随人百千世;虽种种宝物,不能至后世。种种财宝物,则可强劫夺;王贼及水火,不能拔法财。

        19 世间事,由小可以知著,防微可以杜渐,因此切莫以善小而不为,更不可以恶小而为之

        佛陀在《法句经》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20 “将人做好,离佛也就不远了”

        在十法界中,人居于上升下沉的枢纽地位,而且由于人具有精进、忆念、梵行三种特性胜过诸天,所以历劫以来,诸佛都在人道中证悟成佛。

        太虚大师曾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将人做好,离佛也就不远了。

        怎样才算是将人做好呢?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说有五种非人: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而不改,闻善而不乐。

        佛法是世间的光明。有缘得闻佛法,应如《大集经》说:

        “闻法者,对说法人作医王想,作拔苦想,作说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说法者,对听众作胜解增长想,作癒病想。若说者与听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绍隆佛位,常生佛前。”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54]

  • 不要因为善良,给别人撑伞,淋湿了自己[189]

  • 日本核污染水今日排海!面对环境污染,法师疾呼:我们还能喝什么?[351]

  • 一个人最大的成熟,是懂得尊重别人的不同[351]

  • 世界名著最智慧的10句话,句句都是人生![436]

  • 有一种高级的情商,叫“给人台阶下”[567]

  • 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人前不炫、人后不谤、人上不傲[622]

  • 容言,容事,容人[654]

  • 无论和谁相处,都要懂得“闭嘴”[725]

  • 让步,是尊重,更是涵养[696]

  • 做人最大的善良,是少管闲事[1217]

  • 你是个冤家!有些怼人语录竟然很佛教[913]

  • 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懂得“换位思考”[707]

  • 星云大师圆寂,千字遗嘱表达一生志愿![978]

  • 无论和谁相处,记住这12条忠告[930]

  •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都没有身份感[958]

  • 人际交往,四个万能法则,很实用[936]

  • 什么是沟通?[1204]

  • 恭喜那些,不自我炫耀的人[1088]

  • 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99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