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世界上最便宜的长寿药,就一个[100]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21]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3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29]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21]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5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83]

  • 人性四大弱点[166]

  • 情绪稳定的背后[162]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40]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90]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戒律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 作者: 济群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1301   时间:2022-6-9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6月9日    佛学研究网

        一、认识戒律的重要地位

        原始佛教僧团不设立权威的崇拜,也无行政上的领袖,即使至高如佛陀,与弟子也只是一种师生关系,平等生活,并自称我在僧数,是僧团的一份子。佛陀对弟子们在修学上的教诫是:自依止,法依止。自依止,是要自己自觉、自己努力;法依止,法包括了教理与律制,解脱是从依法的修行中得到。佛教虽然也强调亲近善知识,但都是为了解法和通达法服务。佛教的僧团是以律摄僧,也就是说整个僧团都建立在律仪上,大家依戒律共同生活。僧团之所以成为僧团,那是因为有戒律;僧团之得以延续,那也是因为有戒律。依戒律建立起来的僧团,长幼有序,平等、和谐、民主,清净如法,在这样一种祥和的气氛中,大家都能安心修行,随缘度化,从而达到正法久住的效果。

        二、如何正确地对待戒律

        在佛教界,对于戒律的存在问题:有以为戒律已经过时了,完全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或主张戒律是佛制的,任何一条都应该严格遵守,其实这都是不对的。

        笔者认为:今天的教界对于戒律,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一律实行。因为戒律是具有时节因缘性的,它既有局限性又有普遍性。局限性是因为戒律是在某种特定因缘下制定的,这种因缘在当时的印度存在,在今天的中国未必存在;普遍性是因为人都有共同的禀性,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如饮食男女,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在古代有杀盗淫妄,今天一样有杀盗淫妄,那么,戒律在今天自然一样的具有价值。

        那会有人说:戒律是佛制的,作为佛弟子唯有认真实行,而无取舍的权利。

        其实也不然,《五分》中有随时毗尼与随方毗尼的规定,即佛陀在律中说:虽是我所制,余方不适合行者,不必行;虽非我所制,余方必须行者,当实行。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如何看待戒律,以及对戒律的取舍标准。

        至于谈到具体的戒律内容上,如菩萨戒有《梵网》和《瑜伽》两种。中国自古以来一直盛行《梵网》,其实《梵网》菩萨戒是非常难行的,国人虽然推崇它,但千百年来却鲜有人能够实行它。反之,《瑜伽》菩萨戒是在人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制定的,开遮又无比善巧,非常可行,应该说比《梵网》更为契机,今天的教界应该推行《瑜伽》菩萨戒。

        比丘戒分止持与作持,在止持方面是二百五十条戒相,其不外乎对杀盗淫妄与衣食住行的规定。在五篇五聚中,杀盗淫妄及围绕着杀盗淫妄的规定,今天应该认真对待;关于衣食住行的规定,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当时的印度环境不同,这可以因实际情况而作取舍。对于作持方面,如羯磨、布萨、安居、自恣等,都应该认真实行起来。

        三、发扬戒律的价值意义

        一个国家法制不健全,国家必乱;佛教内僧团倘若没有戒律,僧团同样也乱。中国佛教自唐宋禅宗盛行,清规取代了戒律。然而今天的禅林,清规似乎也有名无实,使得整个教界处在一种无法无天的状态中,此时弘扬戒律就显得特别重要:

        今天发扬戒律,具有以下三大价值:

        1、自身修养的价值:出家成为僧宝,并非剃发染衣便是了,僧宝有它的僧格。

        僧格从哪里来的呢?僧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要从长期的戒律生活中养成的。

        佛制比丘五年学戒,不离依止,由戒律生活养成僧格了,然后始可学习经论。出家虽成了僧宝,但无始以来形成的烦恼及不良习惯,并不会因为出家而彻底消失,有时难免现行,半月半月布萨,通过不断对自身的反省、检讨,使得人格日新月异,逐渐完善。每年结夏安居,是属于定时专修。僧人倘若长年作务弘法,频繁地接触社会,势必会把心变野了,变俗了。通过定期安居,提高宗教涵养,才能更好地作务,弘法利生。

        2、健全僧团的价值:要建立如法的僧团,首先得注意僧人来源的健康。在律藏的授戒犍度中,提出十二难十六遮,规定了出家受戒的资格审查:内容包括罪行严重、不属人类、身体病弱或生理缺陷、条件不具、智力低劣、家庭社会不允许及五官不正的七种情况,不能出家受戒,以保证僧源的质量。《行事钞·师资相摄篇》中,谈到了剃度师的资格、度人的数目及对象、出家的手续以及师徒间的责任义务,这是关于对出家僧人教育问题的规定,旨在提高僧侣素质。布萨是从个体的清净以达到整体的清净,以保证僧团的纯洁。

        依戒律建立起来的僧团,依戒腊大小论长幼,使得僧团井然有序;羯磨制度僧事僧断,不以某人意志为决定,体现了僧团是一个高度民主的团体;在羯磨作法,大众推选德才兼备者主持羯磨会议,反映了僧团重德重才;六和精神: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是律制的平等,利和同均是经济的均衡,见和同解是思想的统一。今天的僧团也唯有发扬六和精神,才能出现平等、和谐、民主、清净、安乐的僧团。

        3、安定社会的价值: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杀人、偷盗、强暴、欺骗等不良现象,使得社会不得安定,五戒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为了禁止这些恶行。一人遵行五戒,社会上就会减少一分危机,增加一分安全。由别解脱戒建立起来的僧团,具有教化社会、净化人生的作用。菩萨戒的菩萨道精神是以慈悲利他为前提,其内容是六度四摄,人人倘能奉行,人间便是净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经”典包含的五种意义[461]

  • 因明学在佛教教育及社会学科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795]

  •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总结的十二法则[765]

  •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775]

  •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991]

  • 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好这一生[805]

  • 为什么要放生?放生的意义在哪里?[1298]

  • 伤口总要愈合,生活总要继续[1073]

  • 黑夜明灯 苦海慈航──皈依的意义、皈依的仪式与功德[1970]

  • 学佛之人不要错上加错[1603]

  • 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2041]

  • 阿底峡尊者在中孟两国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及意义[1587]

  • 兰翠:从《唐语林》看唐代佛教的世俗化[3418]

  • 佛教戒律和唐代的律宗[4462]

  • 生命需要信仰[4143]

  • 《活着》里最经典的六句话[4180]

  • 修行需要注意这四种“居士”,你身边也有吗?[3315]

  • 关于藏传《中论》八不颂的意义[2551]

  • 轮回有没有给众生提个醒[2591]

  • 人生如果是场梦,那么它又有何意义[264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