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的心念:宇宙唯一的创造法则[106]

  • 活着,让自己高兴;做人,让别[104]

  • 中秋,致我最牵挂的人[144]

  • 让你快速获得宇宙能量的修行秘[169]

  • 中国最狠的33个潜规则,醍醐灌[160]

  • 人品好的人,自带光芒[142]

  • 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替你撑伞[126]

  • 邂逅秋,邂逅美好[12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亮[150]

  • 有一种风雅,是茶名[111]

  • 南北朝唱导与佛教的中国化[150]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47]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唯识学的精华
     
    [ 作者: 惟贤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1351   时间:2022-6-13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6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一、广阔的人生和宇宙观

        佛学在分析世出世间的森罗万象时,小乘有七十五法,唯识发展为百法,其中有为法共九十四种,无为法为六种,将心法、色法等分类,详释其定义和作用。心法与色法统一,其中包括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包括胎、卵、湿、化等各种生命,器世间包括山河大地等各种环境。从宏观上讲涉及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世界的范围,以现代语讲就是整个四维以上的时空。

        这种根身器界都由心识所变现,心物不可分离,所谓心、物一元,心、境不二。《华严经》讲的法界观即理可摄事,事通于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多相摄,大小相融。如称芥子可以纳须弥,须弥可以入芥子,由微观到宏观的境界非常广大。

        二、人体和生命的奥秘

        有情身体的组合即是“五蕴”(又称:“五取蕴”,有情执受积集所感),即色、受、想、行、识五种要素。此五种要素,概括起来就是色、息、心。色就是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息代表呼吸的气息;心指整个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色息以心摄持为主,一期的生命存在于业力,由业力决定寿命,有寿命即有呼吸和温度存在。假如人寿当尽,最后呼吸与温度就都随之消失了,色身虽坏而生命是不会灭的。

        本识的种子存在,发挥着潜能,根据业力又有不同的根身器界变现。阿赖耶识受熏持种,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为种子;缺缘现行,种子即潜伏,此潜伏的能力,仍相续不断。以生灭故非常,由相续存在故非断,非断非常,空间宽,时间长,生命延续流转,成为有情和宇宙的基本原因。唯识学称此为阿赖耶缘起,此阿赖耶缘起就包括业感缘起,十二因缘的三世流转现象,就体现了业力不灭的道理。

        三、世出世间诸法真实相

        唯识学家根据诸法三自性说明世、出世间诸法真实相。其中“遍计所执性”,指众生由于迷情,妄计主观、客观为我,生起我、法二执,实无我体、法体可得。此执以第七末那识为主,在意识上产生的虚妄分别执有实体成遍计所执性,此属染污性,为生死流转的根本。

        “依他起性”属于因缘生法,指有为法的一切现象,包括因缘果,由于是生灭法,如梦幻泡影,幻有而非实有。因缘生法通于三世,扩大其范围,充满空间时间,法法相望都有密切关系。此依他起性,带有六识妄见,属染污性的;若听闻正法,熏习善法种子,逐步增进,根据修行阶梯,由染转净,在转化过程中,净化生命,履行正道,逐步深化,成就福慧圆满的法身,即“圆成实性”。玄奘法师阐明中道了义之教,即根据此“三性”之正理。

        四、生命进化的阶梯

        佛教提倡净化心灵,实现由恶转善,由邪转正,由染转净。心灵净化也引生语言和行动的净化。修学大乘菩萨行,据华严、楞严等经,需经历五十五位,唯识学概括为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其核心在拔度众生,完成佛道。修学过程中,必须积累福德与智慧资粮,发四无量心和四弘誓愿,勤修四摄六度之行等菩提因,以至圆证菩提之果。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净化自己和世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学佛的最终目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梁漱溟与唯识学[781]

  • 明代北宗禅僧对唯识学的弘扬[999]

  • 唯识学的两次译传[880]

  • 唐以后唯识学的南下[1727]

  • 唯识学对五法三身的安立——以三部唯识论著为中心[2482]

  • 晚明唯识学复兴的历史与价值[2623]

  • 《金刚经》精华10句:在浮躁的年代里,持一颗沉静的心[2004]

  • 《金刚经》10句精华,感悟佛法无上智慧![2354]

  • 对唯识学中作意与触二心所生起次第之初探[3179]

  • 中国唯识旧学与新学[3140]

  • 一个字浓缩佛法精华 [本焕长老][2372]

  • 《金刚经》中最精华的十句话[3564]

  • 论玄奘译传有相唯识学的意义——唯识根本义理辨[3623]

  •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4799]

  • 略论“识”与“智”的区别——唯识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不同性之通考 [胡晓光][4590]

  •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思想之异同 [林国良][5820]

  • 唯识学高峰论坛在杭州佛学院召开,专家学者齐参与[4421]

  • 佛教轮回说的内在难题与中观学和唯识学的解决[6247]

  • 唯识学第七识理论对情绪的解析[7341]

  • 唯识学第七识理论对情绪的解析[773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