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3]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17]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29]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40]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39]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59]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09]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5]

  • 十问时间[190]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0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C2禅宗禅学 >> [专题]c2禅学研究 >> 正文


    禅宗与佛教中国化
     
    [ 作者: 纯闻大和尚   来自:网络   已阅:1880   时间:2022-6-13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6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一、禅宗之肇起

        昔释迦如来,自兜率天宫降诞娑婆,从摩耶夫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后)右胁而出,初生即四方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如是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世人不解世尊初示佛性本具之密意,故太子特垂慈方便,“博综道术,贯练群籍。”以世间诸法皆非究竟智故,割爱辞亲,出家修道,雪山勤苦六年,后于菩提迦叶菩提树下,跏趺而坐,七日七夜,睹明星成无上正觉,起座叹曰:“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时年三十五岁。虽云大彻大悟,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尔。旋即不起于坐,入深三摩钵提,二十一日内为法界菩萨摩诃萨及大心凡夫,直显生佛本具之华严境界,立“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宗旨,是为初转法轮,乃禅宗肇起之远因。

        后于灵山会上,大梵天王献优昙钵罗华,世尊拈花微笑,百万人天惘然失措,唯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至此宗门初立,迦叶以心印心,受佛衣钵,为禅宗初祖。阿难尊者,多闻第一,忆诵三藏十二部典籍,惜乎未契本心。后经迦叶指点,倒却门前刹竿,倏忽蓦然悟入,由是金襕袈裟,承衣接法,为第二代祖。

        此后西天诸祖辗转传承,至第十二代祖马鸣菩萨,大阐宗风,广化四众,著《大乘起信论》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故众生心者,即大乘法,但契本心,即登佛位,非由修证,不从外得。非唯禅宗,八宗教派,仰尊马鸣,以心地智相,圆摄万法,一切大乘教,皆自心起用故。

        马鸣之后,经迦毗摩罗尊者,传龙树菩萨,为禅宗第十四代祖。龙树菩萨有传法偈曰:“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以此心即法故,心不自证心,自在作佛事,随缘演诸宗。故尊者被唯识、天台、华严、三论、成实、唐密、净土诸宗共推为祖,演扬大乘,广度众生。

       “诸法心为宗”,千百年来,禅宗以彻悟心性为宗旨,为佛教最根本之法门,大开心地实相,直承佛祖心印,非唯教外别传,实则对其他诸宗兴盛发展,亦影响深远。故“宗门兴,佛法兴”,诚非虚言!

        二、禅宗之东传

        龙树菩萨后,西天诸祖以心印心,辗转相传,至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东渡震旦,传佛心宗,为东土初祖。华夏禅宗之形成发展,大致经历了酝酿期、初创期、南北宗并立期和南宗独盛期四个阶段。北魏至隋初,初祖达摩以《楞伽经》咐嘱二祖慧可。二祖之后,再传三祖僧璨,彼时禅宗行人多住山林树下或旁居律寺,并无固定禅院处所,是为酝酿期。四祖道信之后、传五祖弘忍,在黄梅建立东山法门,建寺接众,大阐宗风,标志禅宗于华夏正式为独立之教派。后六祖慧能从弘忍处受法,南归曹溪,开“顿悟”法门。与此同时,神秀禅师于湖北当阳玉泉寺开“渐修”法门,至此南北宗对峙而立。各展手眼,接引众生。神秀大师之后,北禅宗座下萧条,日渐衰弱。后有六祖惠能弟子神会禅师,北上与神秀弟子辩论禅门宗旨,大获全胜。遂于唐朝末年,借助朝廷力量,奠定南禅宗之正统地位。惠能祖师座下,又出青原行思与南岳怀让两大高徒,经马祖道一、石头希迁、百丈怀海等传承,后代法嗣一花开五叶,出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诸宗各派,各展手眼,各竖门庭,接引无量,赫立千秋。

        宋代之后,禅宗成为汉传佛教主流教派,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俗民百姓,参禅论道者不计其数。禅宗对天台、唯识、华严、净土等诸宗影响深远,亦吸收其他宗派精髓,兼容并蓄,无碍圆融,举“诸法心为宗”之旨,涵盖性相,堪称佛教之根本。

        此后数千年,禅宗不仅大兴于华夏,亦东渡传至日本、朝鲜等地。宋代日僧明庵荣西大师两次来汉求学,受传临济心法,归国后大兴禅宗,是为日本禅宗初祖。其后代法嗣相继来华,留学求道,归国后各立门庭,提振宗风,成临济、曹洞、黄檗三宗,千年传承,延续至今,三派鼎立,长盛不衰。唐贞观年间,朝鲜僧法朗、神行入唐求法,分别就学于四祖道信与五祖弘忍门下。二僧归国后,传播禅法,乃中国禅宗传入朝鲜半岛之始。其后朝鲜僧人纷纷来华留学,受学于南岳怀让座下之本如、受学于智诜禅师座下之无相、受学于西堂智藏座下之道义、慧哲、洪直等,悉学有所成,印佛心宗。其中道义禅师,于唐建中五年赴广东韶州曹溪拜谒祖堂,归国后传南宗禅“顿悟”法门,成朝鲜曹溪宗之创始人。自道义以后,朝鲜禅宗日渐兴盛,并开“禅门九山”之盛。

        禅宗自初祖达摩传入华夏后,与中华文明水乳融合,大兴震旦,远播东瀛,华夏大地乃禅宗传播发展之核心中枢。

        三、禅宗精神水乳华夏文化

        禅宗于华夏光大发扬,其根本在于禅宗之精神,契合中华民族思想之魂。六祖惠能大师,为中国禅宗集大成者,上承西天法脉,下开五家宗旨,其法语《坛经》,为中华文明之瑰宝,数千年来,影响无数众生。《坛经》之禅宗要旨,高度彰显、契合华夏民族精神,为禅宗中国化,乃至佛教中国化,奠定坚实基础。兹从以下几处略作阐述:

        1、自信自强,本自具足

        自信自强是华夏民族传承千年、巍然屹立东方世界之根本。禅宗强调“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尤其重视开发自性潜能,此与华夏民族立身之本契合一致。六祖惠能在五祖座下开悟时,曾作偈云: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又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人人本具自性,但得体悟发明,能生万法,成一切功德。故“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禅宗始终引导修行人深入挖掘自身潜能,以人人皆具此心故,人人皆可尧舜,人人皆堪作佛。如近代禅宗泰斗虚云和尚亦示众云:

        “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自信自强,自悟自修,禅宗自立奋斗之精神,感召、开发中华儿女之潜能,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奠定坚实力量。

        2、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儒家思想为华夏传统思想之主流,孔孟之道,千百年为立国之本。儒家重视入世精神,主张大众在世间完善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禅宗不同于净土等宗派,侧重于出世间。相反,禅宗更强调人间佛教,举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之旗帜。惠能祖师曾示众云: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当时有韦刺史,向惠能禅师询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事,禅师亦以当下修心为重,劝导刺史“心浄则国土净”,不必远求西方世界。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由此可见,禅宗重视当下心性修为,以心转境,是为当下净土。此与儒家修身入世之精神,不谋而合。若人人自净其意,则社会自然安宁,国土自然清静。因此,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其本在于净化人心。

        3、定慧等持 般若妙用

        传统儒家思想重视止、静、虑等个人修行,经邦济世之道,非惟武力胁迫,贵在智慧大用。如《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禅宗尤重定慧,比儒家之定、静、虑更为深远,强调定慧等持,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启发自性般若妙用。惠能祖师在《坛经》中云: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戒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禅宗重视日用境界中,保持真正禅定之心态,如是内外不住,心性不乱,般若智慧自然显发,心能转境,万法如如,小可修身齐家,大可安邦定国,以心定故,天下太平。

        综上所述,禅宗自性本具、入世觉悟、定慧等持之思想,高度契合华夏文化精神,与儒家、道家等本土宗教兼容并蓄,圆融无碍。因此,禅宗中国化是两种优秀文化之融合互补,共二者同促进、坚固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民族灵魂不可分割之重要组成。禅宗因此深入华夏民心,代代传承,光大发扬!

        四、丛林制度适应华夏国情

        “勤劳俭朴,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禅宗传入华夏大地后,适应本土国情,在戒律开许范围内,改托钵乞食为丛林共住,发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家风,大众合和同居,相互成就道业。

        禅宗丛林制度起源于唐代马祖道一禅师。昔马祖有感于僧众一衣一钵,随方乞食之印度旧习,与汉地传统不符,有碍佛教弘扬,故首创丛林法式,以禅堂为中,设长连床,集僧共住,农禅双举。马祖一生兴建大小丛林五十余座。其高足百丈怀海,首制禅门清规,史称“百丈清规”。百丈禅师设四大寮口,八大执事之丛林管理体系,四大班首为首座、西堂、后堂、堂主,首座代和尚分座说法;八大执事为监院、维那、知客、僧值、寮元、典座、库头、衣钵,主要负责寺院事务。设四十八单行单执事,丛林得以运转。百丈禅师首立普请之法,以身垂范,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敕修百丈清规》云:
     
        “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摩至,又八传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实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弗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作广堂以居其众,设两序以分其职,而制度粲然矣。至于作务,犹与众均其劳。常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乌有庾廪之富舆仆之安哉?故始由众所推,既而命之官。而犹辞聘不赴者,后则贵鬻豪夺,视若奇货。然苟非其人,一寺废荡,又遗党于后,至数十年蔓不可图,而往往传其冥报之惨。有不忍闻者,可不戒且惧乎?!”

        综上所述,“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开汉传佛教僧众依规共住,自力更生,相互成就道业之先河,为禅宗千百年传承提供坚固制度保障,是禅宗中国化,乃至佛教中国化之显著标志。

        五、虚云老和尚与近代云居山丛林体系

        一九五三年,禅门泰斗虚云和尚以一百一十四岁高龄步行上云居山,举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百丈家风,于一片废墟之中抛砖打瓦、开垦荒地,兴丛林、立规矩,农禅并重,冬参夏学,高挂沩仰钟板,订立云居规约,传五家法脉,重振真如祖庭。其下出一诚长老、传印长老两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及本焕、净慧、佛源等一大批宗门巨擘。文革结束后,或驻锡云居,续尚宗风,或散布九州,各立门庭。纵观当今海内外大小丛林,虽别弘大乘八宗,然多由虚公宗门法嗣,主持法席,担当家业。可知“宗门兴则佛法兴”,诚非虚言!

        虚云老和尚恪遵祖训,坚守清规,结合近代华夏国情与众生根基,创立云居丛林修行体系,云居丛林体系是汉传佛教丛林修行重要轨范,后经一诚老和尚发展完善,数十载来,为佛教界输送大批僧才,影响深远。

        如今云居山真如禅寺僧众谨遵传统,日常坚持上殿、过堂、坐香、出坡四大佛事,冬季禅七,结夏学修,丛林体系之殊胜集中体现在如下几点:

        1、续佛慧命 重视传戒

        一九五五年,虚云老和尚以一百一十六岁高龄,悲愿弘深,于云居山大开甘露戒坛,传授三坛大戒。五百余名衲子会集云居,慕名求戒,盛况空前,为当时佛教界最重要之传戒法会,令僧伽命脉不断。改革开放后,一九八二年云居山率先开坛传戒。一诚长老升任方丈后,继承虚老遗志,宏演毗尼,以三年一次传戒为云居山定例。今年秋季,云居山三坛大戒即将开始,海内外近八百名佛子于真如戒坛圆上品净戒,由此奔赴八方,绍隆佛法,化化不绝。

        2、学修并进 研习经教

        云居山自虚云老和尚中兴以来,尤重闻思之慧,提倡僧众研读大乘经典。一九五七年,虚云老和尚邀请海灯法师讲经,创办“真如禅寺佛学研究苑”,挑选三十名青年比丘,以不脱产之学习制度,农禅并重,学修结合,要求学僧背诵《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四分律比丘戒本》等经典。时云居山佛学研究苑培养出一大批杰出僧才,一诚长老、传印长老两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皆出于此。近几年,真如禅寺重新恢复了云居山佛学苑,对年轻僧众进行为期三年至五年的教理培养。每年结夏安居期间,寺院僧众还集体诵读《华严经》、《楞严经》、《金刚经》,讲授经教,学习律仪清规、梵呗唱念等课程。

        3、农禅并重 真参实修

        昔虚云和尚以一百一十四岁之高龄率众修行,农禅并重,举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百丈宗风。之后历任方丈承袭传统,领众上殿过堂、坐香出坡,行住坐卧,动静一如。僧众农禅并重,如虚公所言:“在动中做功夫”。

        禅堂又称选佛场。古人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云居山现有东西二禅堂,东禅堂每日四支香,为初学沙弥、外寮比丘共修之禅堂。西禅堂为老参比丘长年安住之地,除上殿过堂不离禅堂,勇猛精进、一心办道。每年冬季,云居山举办为期四十九天之禅七法会,大众同集,屏息诸缘,一心办道,克期取证。

        除禅堂坐香及冬季精进禅七外,为成就诸老参上座之道业,云居山设有关房。云居禅关以三年为期,闭关条件严格。比丘在西禅堂住满三年方可申请入关。“禅关三年,坐断十方世界;蒲团一念,顿圆三世古今。”一入关房,关主便掩关长住,克期取证。

        云居丛林体系是虚云老和尚、一诚老和尚等宗门前贤之智慧结晶,高度适应当代国情与众生根基,是禅宗古老丛林制度不断改进调整之结果。其寺院运转模式与僧众学修次第,对现代禅宗弘扬及宗门僧才培育,有着不可估量之深远意义。

        六、禅宗思想之现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会议上曾强调:“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如果中国佛教能够做到这些,必将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气和无限活力。”

        当前,中华民族正在实现自身伟大复兴,同时“一带一路”之倡议,更是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富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伟大决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实现全人类和平发展的宏大愿景,提倡禅宗圆融智慧之精神,正符合新时代社会要求。佛陀于华藏世界中,尤其彰显事事无碍之圆融境界。“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众生心性本来一体,禅宗心法超越地域、民族、国界之局限。从表面上看,一切事物都是有差别且彼此独立的,但是从本质上观察,一切事物又可以相互融通、相互等同,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和谐状态。因此,禅宗智慧圆融之精神,有利于消除民族间、国家间现实存在之各种矛盾。通过禅宗文化研究、禅修静坐实践,有利于启发大众清净本心,开启智慧,从而令人心彼此水乳交融,默契合作,臻于至善境界。由是必能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圆梦中华产生重要、积极、深远之时代效应。

        参考文献: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
        《大乘起信论》
        《五灯会元》
        杨曾文,佛教中国化和禅宗 ,《佛学研究》,2017.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世界宗教研究》1986.
        魏道儒 ,《坛经译注》中华书局,2010.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宗对苏轼书法美学的影响[267]

  • 净慧长老生活禅与佛教中国化的传承发展[423]

  • 静波法师:禅宗并非鼓励人们空谈佛法|2023黄梅禅文化论坛[437]

  •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741]

  • 中国禅宗原始的宗风:梁代三大士[756]

  • 万里无寸草处去[593]

  • 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749]

  • 禅宗无相戒的流弊与后期修正[844]

  • 中国文化像一条龙,而禅为这条龙点了“睛”[1012]

  • 三个人,开启了中国禅宗乘风破浪千余年,你知道他们是谁吗[1089]

  •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1436]

  • 惠能:佛教中国化的“改革家”[1090]

  • 中日禅宗文化与“雪隐”语源考析[1155]

  •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1396]

  • 早期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庄子发现——玄佛合流的一种历史考察[1678]

  • 禅宗的顿渐法门[1665]

  • 禅宗的棒喝[1757]

  • 禅宗与川端文学的镜象之美[2014]

  • 禅宗历代祖师传法偈[2213]

  • 禅宗与中国画:妙悟不在多言[226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