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100]

  • 芒种:心是一亩田,苦乐自己种[144]

  • 疗愈自己的6种方式,迷茫时看一[107]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43]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4]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107]

  • 清茶饮语[121]

  • 《心经》与宋代文人创作[122]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28]

  • 对松悟禅[143]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5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7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671   时间:2022-6-25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6月25日    佛学研究网

        无著文喜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他七岁出家,参访善知识,在朝拜五台山时得到文殊菩萨示现,为其指点迷津。文喜禅师前往五台山华严寺,在参礼至金刚窟时,遇到一个老翁牵牛而行,邀请他入寺。老翁在门口呼唤均提,有一个童子闻声出来迎接他们。

        入寺后,老翁问文喜禅师: “近自何方来?”文喜说: “南方。”老翁问: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文喜说: “末法比丘,少奉戒律。”老翁问: “住有多少人?”文喜说: “或三百或五百。”文喜问老翁: “此间佛法如何住持?”老翁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问: “多少众?”老翁说: “前三三,后三三。”

        老翁与文喜禅师经过一番问对之后,便让童子送文喜禅师出寺,文喜问童子: “前三二,后三三,是多少,”童子大叫一声: “大德!”文喜随机应答,童子说: “是多少?”文喜问: “此是何处?”童子说: “金刚窟般若寺。”文喜恍然大悟,方知刚才的老翁即为文殊菩萨,现在想见也无法再见。文喜禅师即向童子顶礼,希望临别时送他一言。童子即说偈云: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童子说完此偈语,童子与寺院都不见了。只见到五色云中,文殊菩萨乘金毛狮子往来,忽然有白云从东方来,遮住了文殊菩萨。文喜禅师便再也看不见文殊菩萨了。

        在文喜禅师与老翁、童子的对答中,童子的偈语给文喜禅师很大的启示。这首偈颂也成为后来禅门中流行的警句。偈语告诚人们要从内心与外在都祛除嗔恨之心,才能对任何人都保持平等之心。均提童子认为,当一个人在面容上没有嗔意,就会得到别人的亲近供养;当他口中没有嗔意时,说出的话语就像无上妙香,受到别人的欢迎;当人心中没有嗔恨之心就像珍宝一样可贵,当人心无垢染之时才是真常。

        这首偈颂最重要的一句是 “口中无嗔吐妙香”一句。这句话说出了一个人待人处世应当具备的基本态度。俗话说: “良语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个人只有当他说出没有嗔心之意的话语,才能温和柔顺,别人爱听。如果满口是伤人或不利于团结的话,他的话就会伤及他人,令人避而远之。均提童子在偈颂中劝与人说话时一定要说和善、温暖人心的话语。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与人结下善缘。特别是对那些悲观厌世的人,说不定你的一句妙香之语会使他们燃起生活的信心,他们的人生道路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嘴巴可以是吐放剧毒的蝎子,令人生畏远避,也可以像柔软香洁的花园,散发清香和喜悦,为人间邀来翩翩的彩蝶。留一张口,说赞美的言辞赞美天地,赞美所有的人。

        《法句经·言语品》说: “誉恶恶所誉,是二具为恶。好以口快斗,是后皆无安。”《吉祥经》也说:“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这都如均提童子所说—样,劝人多说喜悦人心的话语,与人结下善缘。

        “口中无嗔吐妙香”与佛教的口业息息相关。佛教“身口意”三业中,口业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佛教戒律常把口所造作的恶业分为恶口、两舌、妄语、绮语。所谓恶口就是对人说粗话、脏话伤害别人;两舌是指调拨是非,对张说李的不好,对李说张的不是;妄语是指对人说假话;绮语是指对人说华而不实的话语。说绮语的人常常是华而不实的人。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喜欢花言巧语讨人欢心的人,常是那些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佛教认为,人世间的诸多悲剧都是由于人们造作过多的口业所致,比如家庭之间关系不和,邻里关系紧张,夫妻反目成仇,同事之间不团结等等是由于恶的口业导致人们互相猜疑,互相诽谤,恶语相向,结果结怨结仇,搞得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出一幕幕杀人害命的悲剧。

        由于口造作恶业对人带来的巨大伤害,佛教戒律才特别重视人们守护自己的口业,主张让人多做口中善业——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就是不以粗话脏话伤害别人,相反的,还尽可能以和善温馨的话语来对待别人。就像四摄法中所讲的以爱语来对待别人。若想以爱语的方式来对待你周围的人,首先应当有一颗没有嗔恨的心,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对一般的人应当怀有慈悲之心,即使是与我们有仇怨的人,也能够宽容他们,不计较以前的恩恩怨怨,把这些与我们有怨的人也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加以感化。只有我们对人心中无嗔了,我们才能在口中对他们说出妙香之语。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就是口中所说出的话都是自己心之所想的外在表现。

        对一般人来说,要想去除嗔心就应当像弥勒菩萨诗偈所言: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涕在面上,随他白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没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来的伤害,宽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那么你对待他们就不会有嗔恨之心了。与人说话就不会带有火药味,而能以温和慈爱的话语让人感受到你的关心。所以,在四种口善业中,唯有不恶口最为重要,如果你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不恶口,能够以真诚的关爱之语来对待别人,你就不会去做两舌、妄语、绮语之类的事情了。

        如果你能够以不怀私怨的妙香之语言来对待别人,一直宽容他们的过错,日久天长,会使他们的良心发现,从而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追悔莫及。在良知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向你忏悔道歉,请求你的宽容。因为受到你的感化,他们也会成为你的好友,也会成为对人口说妙香之语的人。因此,只要口中无嗔,他们的话浯就会被别人接受与尊重,人与人之间就会少很多纷争和悲剧,人们之间的相处也会因此变得和睦幸福。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恒观菩萨,万物皆可言修行[37]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4]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76]

  • 真正修行者,不见世间过[222]

  • 修行是为了找到自己[323]

  • 自己因果自己了,自己修行自己好[346]

  • 层次越低的人,越喜欢把时间花在这3件事上[398]

  • 人生三道门:精于事道、立于世道、顺应天道[438]

  • 六祖大师教你在家如何修行[655]

  • 真正的修行与宗教无关![749]

  • 当你读懂这3句话,所有苦难都能过去![782]

  • 顺境修力,逆境修心[729]

  • 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764]

  • 当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念的是什么?[1140]

  • 禅不是嘴上功夫[1015]

  • 对待家人时的态度,藏着此生最重要的修行[1144]

  • 慈悲的修行[867]

  • 修行的窍门[948]

  • 对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1316]

  • 心修好了,话自然就少了![72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