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33]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11]

  • 人生的底线[136]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16]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7]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52]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4]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9]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7]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51]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看穿不言,明知不问,闲事不管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301   时间:2022-6-3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6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有句话说得好:“会说是能力,不说是智慧,但恰到好处的沉默,却更让人感到安心。”

        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为人处世间,人要学会的是“看穿不言,明知不问,不多管闲事”。

        1 洞察一切是本事,看穿不言是智慧

        火眼金睛、洞穿一切是本事,看穿不言、言出必善才是大智慧。

        实战管理专家颜廷录曾分享自己请朋友吃饭的故事。

        多年未见的朋友知道颜廷录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出差,兴奋地约他一起吃饭。

        颜廷录很清楚朋友上有生病的母亲要伺候,下有上学的孩子要照顾,公司的效益也一直不好,所以在生活上比较拮据。

        看朋友如此热情,颜廷录还是答应了。

        朋友知道颜廷录喜欢吃火锅,所以提前预订了一家不错的火锅店。

        颜廷录听了,说:“火锅好是好,就是时间太长,推掉吧!”

        朋友继续建议去吃酸菜鱼。

        颜廷录编了个理由:“最近胃不大舒服,不敢吃辣的。”

        朋友一时间不知该去吃什么。

        颜廷录想了想,说:“我最喜欢吃西红柿炒鸡蛋,咱们找一家小馆子吧。”

        俩人一拍即合,到饭店后就点了西红柿炒鸡蛋和两个小菜。

        趁朋友上厕所的空档,颜廷录又点了一盘红烧肉、一个辣子鸡、一条鲤鱼,并提前买好了单。

        朋友见状,有些不好意思。

        颜廷录半开玩笑:“单都买了,还能浪费了不成?”

        于是,两人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大餐。

        《菜根谭》里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可在生活中没少见这样的事情:家庭突遭变故,有人却硬要在众人面前提起;本来和乐融融的聚会,有人却故意提起陈年伤心事;工作不如意,有人却不识趣地哪壶不开提哪壶;……

        不分场合,以关心的名义,毫无顾虑地将别人的隐私公之于众,无异于往伤口上再撒把盐。

        看穿别人的窘迫却不大声喧哗,察觉别人的难处但默默给予帮助,才是深到骨子里的修养。

        2 有些场合,明知不问是尊重

        1962年,作家刘白羽的长子滨滨患风湿性心脏病,到上海治疗。

        因为病情不见好转,又赶上刘白羽也生病住院,只得让妻子送病危的儿子回北京。

        作为好友的巴金夫妇,当天一大早便赶到刘白羽的病房。他们都知道滨滨的病情,但谁都不曾开口问一句,而是默默地在一边陪着。

        直到收到母子平安抵京的电话。

        当巴金夫妇起身告辞时,刘白羽执意送到医院门口,紧握着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

        巴金却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我只是刚好有空,陪陪你。”

        在某种场合,明知不问,反而是爱护、关心、理解,更是发自肺腑的尊重。

        与人相处,难的不是彬彬有礼、嘘寒问暖,而是有不问的默契和善意。

        前段时间,朋友跟我说起一件小事。

        因为在工作中出了点小差错,朋友被主管叫到办公室。

        他在里面大概待了半个多小时,领导的训斥声很大,估计全屋子的同事都听到了。

        当朋友灰溜溜从办公室出来回到工位时,觉得肯定要被大家议论一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但一旁的同事若无其事地忙着手里的活儿,根本不搭理他。

        只有一个经常八卦的同事,把朋友拉到茶水间,刨根问底地问:“你到底犯了什么错?”“领导没有为难你吧?”……

        从此,朋友远离了那个爱八卦的同事。

        明知你难堪,还要撕你伤疤;明知你不悦,还要火上浇油;明知你有苦衷,还要步步紧逼。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还原真相,也并不是所有的解释都有必要,明知不问的会心一笑,远胜不合时宜的嘘长问短。

        这,才是一个人高明远识的善良。

        3 施以援手是友爱,多管闲事是越界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互帮互助。但是当“帮助”对于对方来说越了界、过了线,适得其反,给人造成麻烦,那么就是多管闲事。

        《奇葩说》中冉高鸣说过一句颇有意思的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你先管好你自己。”

        看过一则寓言故事:主人养了一只狗守大院,养了一只猫抓老鼠。

        有一天,不知从哪里钻出许多老鼠,院内鼠患成灾。

        猫一下子忙开了,见鼠就抓,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守门的狗也动起心思,上蹿下跳帮猫捉老鼠。

        凑巧的是,小偷趁着狗捉鼠的功夫溜进主人屋里,将贵重财物劫掠一空。

        主人发现后大怒,取下鞭子,对狗进行责罚:“你的职责是看门守院,不是抓老鼠。因为你的横插一手,让小偷逮到了机会。”

        这时,狗才明白,这就是多管闲事。

        多管闲事是超越权限的干预他人的事务。我们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但如果多管闲事,失了分寸,触犯他人隐私,只会费力不讨好,讨人嫌。

        狄更斯在《德鲁德疑案》中写道:“最好的礼貌,是不要多管闲事。”

        曾经看过一个节目,男主角进入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为了给大家留下好印象,他特别喜欢抢着帮别人做事,常常把自己弄得很辛苦也要帮别人完成。

        可这样的“热心肠”却没有换来别人的称赞,反倒让大家都很不喜欢他。

        因为他不是抢了别人的“功劳”,就是打乱了别人的计划。

        无论在职场或是生活中,尊重他人,适度帮助,不多管闲事,才能让彼此有一个舒适的人际氛围。

        4 结束语

        《红楼梦》中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看穿不言,是世事洞明的智慧;

        明知不问,是严于律己的教养;

        闲事不管,是人情练达的修养。

        别人的过错,知道就行,不必斤斤计较;别人的隐私,心知就好,不必强行揭穿;别人的事情,明白就好,不必横加干涉。

        这不是外圆内方的中庸之道,也不是明哲保身的人浮于事,而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看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嘴,做好自己的事。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不要因为善良,给别人撑伞,淋湿了自己[189]

  • 日本核污染水今日排海!面对环境污染,法师疾呼:我们还能喝什么?[351]

  • 人情如纸薄,世事如棋新[254]

  • 一个人最大的成熟,是懂得尊重别人的不同[351]

  • 世界名著最智慧的10句话,句句都是人生![436]

  • 成大器的秘诀,就一个字[496]

  • 有一种高级的情商,叫“给人台阶下”[567]

  • 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人前不炫、人后不谤、人上不傲[622]

  • 容言,容事,容人[655]

  • 无论和谁相处,都要懂得“闭嘴”[725]

  • 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599]

  • 让步,是尊重,更是涵养[696]

  • 做人最大的善良,是少管闲事[1217]

  • 原来随和,是一种能力[656]

  • 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懂得“换位思考”[707]

  • 星云大师圆寂,千字遗嘱表达一生志愿![978]

  • 人情往来的规矩,不可不知![708]

  •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都没有身份感[958]

  • 人际交往,四个万能法则,很实用[936]

  • 什么是沟通?[120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