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17]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112]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10]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50]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24]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30]

  • 人生的底线[149]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30]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38]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77]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9]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生活中的“人间佛教”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146   时间:2022-7-1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7月16日  佛学研究网

        刚学佛时,以为学佛与做人是不同的两回事,现在看来,原来学佛与做人是相通的,而不是相违背的。

        记得太虚法师说过这句话:“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我想太虚法师的这句话,也是学佛与做人关系的概括吧。

        佛法的道理就是能够让社会更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改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等,但究竟的意义还在于让每一位众生都能够最终脱离痛苦的轮回。

        佛法与世间法并不矛盾,只要细心地体会就能发现,用佛法的理念去生活,将会是最美满和智慧的人生。

        佛法常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即是说明在学佛的过程中,对于学修的教法要专注,这样才能深入地了解这个教法的真实含义,不至于浮光掠影式的闻思。

        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无论学业还是事业,只要专注地长期坚持一个领域或学科,再配以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有一番作为与成就。

        有的朋友常说现在的工作难找,学业难成。

        其实不然,社会越是快速发展,就越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只是由于自身技能不完善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如果能调整好心态,把自身现有的技能进行完善与提高,专注于这种技能的培养,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只有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最有意义的事情上,才会有所突破。

        在学佛中体悟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领会佛法的智慧妙用,这样互相借助才能在做人与生活方面取得喜人的成果,同时更是智慧洒脱的人生。

        五戒当中讲到不妄语,即是心口如是,言行如一。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不能撒谎,做人要诚实。

        很多商人始终相信一句话: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如果一个人在做人与经商方面不能做到诚实讲信用,我想他在任何方面都将会是失败的。

        对同事、亲人、师长都不能存有虚伪之心,当你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与他人相处之时,对方是能切实感受到的,这样对方也才能回报你以真诚,而不是彼此之间的尔虞我诈。

        只有诚实,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所畏惧,因为不存在对他人的欺诈,自然也不会担心他人的恶意相加。

        只有始终以诚信为主,说话才会被他人采信,讲的话才会有份量。

        如果经常口是心非,久而久之,身边的人也会离你远去的。

        积极乐观

        人的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态,不同的观念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做人做事无论什么时候都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消极避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大乘佛法主张自利利他,相信通过今天的努力学修,一定会成就明日的无上佛道,从而广度十方一切有情。

        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艰难困苦,只有培养一种乐观健康的心态,才能不被困难所击倒。

        古今中外在学问或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的人,都是经历了无数障碍的才有所成就的,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佛与做人都是如此。

        乐观的心态能使疾病快速转好,能使困境转为佳境,能转败为胜,能使悲观的人生走向光明。

        自省

        人格要想不断完善就需要自省,学佛要想不断进步也需要经常悔悟在修行上有哪些不足。

        我觉得自省的概念与忏悔的概念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都在某种层面有着反思的本质。

        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是通过长年累月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出来的,因为人无完人,做事总会难免有过失,但有了过失就要积极迅速地悔改,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吾日三省吾身”,佛法教导我们要经常忏悔,其目的都在于不断地完善人格与修行。

        人最难的就是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想这是需要勇气的。

        通常,人只会更多地见到他人的不足,而很少会经常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这也是人与人的不同。

        自省其实是一种美德,也能促进人际交往。

        在工作停滞不前的时候,要自省一下,看看是否工作方式不对?

        在人际关系糟糕的情况下,要自省一下,是否要改善关系模式;在修学上遇到障碍也要自省,看是否修行方法与理解上产生了歧义。

        宽以待人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人的一生中要与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打交道,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地区,所接受的教育与民俗也各不相同,只有敞开胸怀无敌意地与大家相处,才会取得非常融洽的氛围。

        寺院建筑的最前面通常是天王殿,里面坐着弥勒菩萨,笑脸慈视一切敬香的众生。

        我们佛弟子同样要向佛菩萨学习这种平等慈视一切众生的心量。

        佛陀教导我们要对一切众生慈悲,即能力所能及地施予众生安乐,拔济众生苦难。

        我们虽然现在是凡夫,但也要尽量地向佛菩萨学习,对不顺遂自己心意的人和事,要转变一种心态去看待。

        人在世间生存,不可能事事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要学着换位思考,用包容与体谅的心态与人相处,毕竟人在社会生存是要与其他个体互动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做人与做事能有多大的成就,取决于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要做一个无所不包的人,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愉悦。

        我以前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过度的展望未来,总是想着未来要怎样怎样,结果是忽略了最宝贵的当下。

        后来才明白,人只能活在当下,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情是无法再改变的,未来的事情只有通过把握住当下才能掌控。

        佛弟子只有把握住每一个今天通过不断的努力修行,才会成就明日的大道。

        生活和事业也一定是通过今天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拼搏,才能成就明日的一番大业。

        无论是修行还是事业,最忌好高骛远,这样会虚度光阴流失最可贵的今天。

        活在当下才能有一颗正念的心去观待修行与生活,否则便成了妄执,散乱的心是无益于修行与生活的。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59]

  • 如果看不惯一个人,记住三句话你就赢了[178]

  • 原来,这就是 “乌鸦定律”[488]

  • 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647]

  • 少年择高处立,中年就平处坐,老年向宽处行[585]

  • 一个人的顶级智慧和能力:知止[574]

  • 养心,养气,养福[536]

  • 把话让给别人说[658]

  • 内在的和谐与清静,是一切好运的源头![711]

  • 守好四个字,修好一颗心![656]

  • 人生的三把戒尺:自知、自省、自律[639]

  • 容言,容事,容人[657]

  • 最好的人生是:五忙,一闲[582]

  • 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运动,读书,独处[836]

  • 送给晚上睡不着觉的人[867]

  • 与自己和解,是一生的修行[615]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你开始快速成长![1039]

  • 去靠近滋养你的人[822]

  • 越活越通透的人,都不做这三件事[846]

  • 做个大海型的人[64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