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3日 佛学研究网
放生遇到种种质疑,还要不要放?
有这样一句话:孝敬老人是孝敬给孩子看的,是教育孩子怎么样做人。爸爸孝敬爷爷奶奶,小孩子以后就知道孝敬父母,一代一代传下去。放生的鱼,其实是放给人看的。这份善心让这个社会知道,我们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救生命于涂炭,这是人的品行。
古德说,“鱼子庵摩罗,菩萨初发心”,意思是初发心的人,到最后能成佛的几率,就像鱼子一样。“庵摩罗”是一种果子的果实,这种果实虽然撒在大地上无以计数,真正能长出来的却没几颗,但不能因为稀少就不做。
同样,不能因为放生存活率低等种种质疑,就放弃人尊贵的品行。我们教育人要善良,人心善了,就不会有战争,表面上放生是拯救其他生命,实际上也是在拯救我们自己,让我们放掉内心的贪婪、仇恨和愚痴。
经常放生,为什么还会生病?
我们放生,是惭愧过去对生命的麻木,忏悔我们过去也残害生命,吃过它们。以这样的惭愧、忏悔,以这样的慈悲,拯救生命的善行,供养诸佛菩萨,也是供养我们过去的冤亲债主。
但谁是你的供养境,谁是受用者,不知道。不能说放鱼,就让鱼保佑你不生病,那你下次生病了就不放了,你觉得我放生怎么还生病呢?那放生的境界就太小了。
放生的时候,既有所忏悔,有所供养,但同时也不能指望说,今天放了一万块的生命,明天我就发一千万,这是一种什么心态?虽然说放生能够消业障、降病苦,但不能因为放生了还生病,就不放了。
那是小孩子的性格,小孩子的脸是变化无常的,说变就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不讲理就不讲理。修行是一种生命境界慢慢蜕变的过程,我们要永葆童真之心,但要剔除小孩子的心态。
放生的功德可以伴随我们生生世世
我们修放生也好,来这里建寺院也好,以后谁在这里住持、接管是不知道的。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修法已经完成了。我们不是以贪欲心来建的,“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同时又不碍妙有,从无到有。虽然有空性的智慧,但是不执着在空中,而产生妙有,每天精勤在其中。
世间的人只看到一座寺庙,佛菩萨看到的是我们功德的宫殿,我们功德的菩提路已经铺就了,成就了每一个有缘人修行的资粮。虽然我们建的寺庙不是我们所能拥有的,但是你在这每一天所建设、所获得的资粮是可以带走的,你的功德是可以带走的。
世界是无常的,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今天我们珍惜了,就能向“金色界”靠近,金色界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如如不动,每一天我们都要倍加珍惜。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