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从佛教心理学看汉字中的智慧[100]

  • 芒种:心是一亩田,苦乐自己种[144]

  • 疗愈自己的6种方式,迷茫时看一[107]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43]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34]

  • 这是禅师,为你洒下的一片月光[107]

  • 清茶饮语[121]

  • 《心经》与宋代文人创作[122]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28]

  • 对松悟禅[142]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5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7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净慧长老:精神能源的保护与开发
     
    [ 作者: 净慧长老   来自:网络   已阅:1291   时间:2022-7-3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7月30日  佛学研究网

        我们人类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能源危机。这里所说的能源危机,是指外在的能源,比如说石油、煤炭、电力、水资源,这些都是能源的主要部分。我们不能一天没有石油,也不能一天没有煤、没有电、没有水。假设人类有一天没有石油了,大家可以想象,我们眼前的所谓繁荣社会,所谓的经济发达,所谓的幸福生活,将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由此可见能源的重要性。

        回过头来看我们人类自身,是不是也存在一个能源问题呢?我们人自身的能源,可以称为精神能源。人类有两大能源:物质的能源和精神的能源。只有物质的能源,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还是没有保证。人类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充分的、积极的精神能源,我们人类才能真正生活得幸福。

        一、精神能源是什么。精神能源就是我们从修习善法当中所获得的种种功德。佛教提倡修戒定慧三学,是精神能源;道家所提倡的精气神,也是精神能源;国家所提倡的“八荣八耻”,更是精神能源。不过从根本上讲,精神能源应该是主动的,应该是从生命自身中开发潜在的能量。潜在的能量,就是这几天讲的七觉支和八正道中的择法和正见,也就是无漏的大智大慧和无漏的大慈悲。这才是我们人类真正的精神能源。我们人类只有朝着保护和开发自身的精神能源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获得幸福,获得安定,获得和谐。

        二、怎样来开发人类的精神能源。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我们开发人类精神能源最主要的课题、最主要的功夫。我们这几天在这里所进行的禅修活动,就是在开发每个人的精神能源。我们要做两件事:一是要做好心灵的环保工作,这可以叫做“诸恶莫作”;二是要开发精神能源,这可以叫“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者,搞好心灵环保;众善奉行者,开发精神能源。大家想想看,这两件事重要不重要?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生最最重要的两件事。做好这两件事,人生的进步、提升、解脱才真正有希望。

        精神能源一方面是要开发,另一方面也要保护。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是开发,从消极的方面来说是保护。因为人类自身在现有的水平上,在现有的层面上,或多或少都有一部分的精神能源,那就是宿世所积累的善根福德因缘,以及我们人体所固有的精气神,这些都是在凡夫位中所具备的精神能源。对于这一部分的精神能源要知道保护,不要过量地消耗;过量地消耗了,比如说精气神亏损了,消耗得太多了,那就会多病甚至于折寿。所以要懂得保护我们已有的精神能源。然后,要进一步地开发深层次的、高浓度的、能力强大的精神能源,那就是无漏的智慧、无漏的功德。

        这样一看,这样一想,或许能够悟出某种道理来。原来,我们人体的健康或者不健康,长寿或者短寿,多病或者基本没有病,都与人体自身能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如果过量地消耗自身的能源,想要有健康的身体来生活,想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工作、修行,那是很困难的。比如说,有的人喜欢很晚才睡觉。如果你很晚睡觉是在打坐,是在诵经,是在修行,那就是在补充能源;如果你是在消磨时间,或者是在过所谓的夜生活,看电视,无谓地消耗自身的能源,那一定就会产生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第二天无精打采,一个结果是从长远来看对于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外在的世界有很多的诱惑,佛教把这些诱惑综合为五大类,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五种诱惑,都是消磨、消耗自身能源的消极因素。如果自身没有抗拒的能力,随时都有可能被五欲所牵引而迷失不知回头。

        修行有两个任务:止恶与行善,或者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些话听了无数次,但是好像总是不深刻,总是没有太深的印象,觉得这些话很平淡,觉得这些话听来听去就是那么个意思。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在于没有结合生命中深层次的问题加以理解。“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件事,这两句话,是和生命深层次的问题紧密相连的。做到了“诸恶莫作”,心灵环境就得到了保护;做到了“众善奉行”,精神能源就得到了开发。

        这是现代的语言,这些语言原来都是用在物质上,很少把它引申到心灵方面来。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时时刻刻会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如果把它引申到我们人类的自身修养方面来,可能会认识得更加深刻一些。在心灵环保和精神能源开发的问题上,历代的智慧宝典、人生经验中,留下了许多非常宝贵的财富,可供我们学习和参考,引起我们对这两大问题的高度重视。

        我记得前些年,曾经引用过不知道是哪一本书上、哪一位大德讲过的四句话:“调养怒中气,提防顺口言,留心忙里错,爱惜有时钱。”这四句话看起来很通俗,但是它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要善于保护精神的能源,善于爱惜物质的能源。

        一、调养怒中气。人们在发怒的时候,精神能源的损耗最大。人在一怒之下,有可能就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特别是四十五岁以上的人,千万不可以发怒。一发怒,很可能引发很严重的疾病。有许多脑溢血、半身不遂的人,都是由于一怒之下引起的,更严重的还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一定要注意“调养怒中气”。怒中气厉害得很,所谓“怒发冲冠”,发脾气的时候头发都竖起来了,能够把帽子顶掉。虽然形容得有点过分,实际上不仅是如此啊,何止把帽子顶掉,甚至会把生命也丢掉!一个人最好是不发怒,要息灭贪嗔痴。一怒之下,许多的功德法财,都被一把无明火烧得一干二净。

        二、提防顺口言。人在说话的时候,往往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句话失掉了和气,一句话得罪了许多人,一句话造成了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一句话造成了家庭的不和,一句话造成了朋友之间的隔阂。我们今天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从语言上来说,就是要说爱语,要说诚实的语言,要说和美的语言;不要说尖酸刻薄的话,不要说讽刺挖苦的话,那样都会有伤和气,都是在无谓地消耗彼此的精神能源。

        三、留心忙里错。做事情要三思而行,不要忙中出错。越是急的事,越要慢慢来做;越是不急的事,越是要赶快做。急事办得太急了,有欠考虑,会造成忙中有错。忙中有错,有可能是影响心灵环保,有可能是损耗精神能源。

        四、爱惜有时钱。一个单位过日子,一个家庭过日子,个人过日子,都要算了吃,不要吃了算。古人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一分钱来得不容易,今天的社会尽管比过去不知道富强多少倍,但是发展还不平衡,还是有许多经济条件并不那么好的家庭和个人。我们每一天能不能省下一毛钱、一块钱,救济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救济那些弱势群体,救济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救济那些有病没钱治的人?有钱的人,经济条件稍微富裕一点的人,一定要经常想到世上还有受苦人,世上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去救助。我们要有大慈大悲的心,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对待那些弱势群体。这样,我们的节约意识就会树立起来,“爱惜有时钱”的理念就有可能得到落实。

        这四句话,虽然都是世俗的话,但是对于我们人生的修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佛教讲“惜缘惜福,修福修慧”,惜缘惜福就是让我们不要过多地消耗自身的福德因缘,不要过多地消耗自身的精神能源;修福修慧就是要我们积累和开发精神能源。结合世法来学习佛法,可能更容易落实佛教的许多高深的理念。能够在世法上认识清楚,来转变世间法,提升世间法,世法就是佛法。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就看我们会不会灵活地掌握,灵活地运用。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真正的治病,从内心解脱开始[37]

  • 学佛者的必修课:修慧向上,修福向善[233]

  • 纯一法师:禅的新时代阐释与当代价值[416]

  • 什么是禅?净慧长老:满天星斗、运水搬柴[613]

  • 一语惊醒梦中人!净慧法师谈开悟[640]

  • 存善心好,还是行善好?[632]

  • 为自己打伞,才不会被雨淋湿[501]

  • 愚者用嘴痴者用脑,智者善于管理情绪[913]

  • 净慧长老:六祖大师“二种三昧”[1150]

  • 净慧长老说做人最基本的六条准则,无论有没有信仰都该看看[1152]

  •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925]

  • 9个好习惯,助你走出精神内耗![1010]

  • 净慧长老:做人的六条标准[1334]

  • 别在意他人,别委屈自己[1101]

  • 禅者的精神风貌[1346]

  • 爱是大药王,快乐是治病的关键[1094]

  • 净慧长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为《弓和禅》一书所写序言[1369]

  • 杂花庄严生活禅——净慧长老的华严思想[2344]

  • 净慧长老:四大菩萨的精神[3041]

  • 净慧长老:谨防“三俗” 力戒“四气”[202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