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20]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47]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139]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5]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55]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3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36]

  • 人生的底线[153]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3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5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44]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3思想哲学 >> [专题]d3思想哲学 >> 正文


    人,绝不能让心情生病​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347   时间:2022-8-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8月2日  佛学研究网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简简单单一句话,便将世间人、世间事,看得透彻。

        生而为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数不清的压力和疲惫。

        但我们也不能让心情生病,不要让生活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懂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善待自己,用心生活,人生才会越走越顺。

        01 人生本过客,得失皆随缘

        有句话说:“是非求之于心,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凭之于天。”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得到,又不断失去的过程。

        太执着于拥有的一切,就会被得失之心所累,到最后,反而容易失去更多。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感悟颇深。

        有一个国王,夜里做了一个梦。

        在梦中,有位神仙告诉他一句话,并称只要记住这句话,就能轻易得到一辈子的幸福。

        可醒来后,国王绞尽脑汁也想不起那句话。

        好不容易得到一辈子幸福的方法,眼下却又消失不见,这件事让国王很是介怀。

        于是,他给大臣们下了一道命令,让每个大臣必须尽全力把这个方法找寻回来。

        寻寻觅觅了三个月,依然没有任何一点消息,国王也变得惆怅无比,痛苦不堪。

        就在这时,一名告老还乡的老臣求见国王,他说自己获知了那句话的内容,并把话刻在一枚戒指上。

        国王一看,戒指上赫然刻着“一切都会过去”这几个字。

        国王想起,这正是梦中人所说的话,顿时领悟:

        自己追寻得到幸福妙方的时候,恰恰失去了许多幸福的时光。

        不为人生的得失而焦虑不安,坦然对待得失,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

        人生在世,不要太在意得与失。

        一个人,若被得失心束缚太久,内心的压力只会越压越沉,那么他眼中的生活,定然是不美好的景象。

        实际上,世间所有的得失,皆是命中早已设定好的安排。

        无论得到还是失去,到头来,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得意时不必狂喜,失意时不必悲伤。

        凡事保持平常心,得失随缘,才能收获另一番风景,体会生活中的美好。

        02 人生本过客,无需自烦扰

        在知乎上,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问题:“人这一生,最难的是什么?”

        其中高赞回答说:“人最难做到的,就是心无挂碍,不被烦恼所扰心。”

        深以为然。

        心复杂了,烦恼便会丛生。

        烦恼多了,心就难免浮躁不安。

        心中的枷锁过于沉重,人也就难以无畏前行。

        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述过一个十分可笑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叫伯虑国的国家,里面的国民一生都很害怕睡觉。

        因为他们总在担忧:自己睡着了以后,就再也无法醒过来。

        于是这个国家里的人,总是一副闭目缓步,昏昏欲睡的状态。

        由于日夜愁眠,长期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不少人还等不到成年,便郁郁而终。

        人生路漫漫,事事难预料,若总为生活未雨绸缪,总活在担惊受怕中,那么我们永远都会被顾虑所束缚。

        想起杨绛先生曾告诫过一名深陷困惑中的年轻读者:“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诚然,人生中的许多痛苦,说到底不过都是庸人自扰。

        人一旦纠结在不必要的烦恼里,慢慢地就会活得复杂而心累。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唯有学会解脱自己的心,才能免除许多伤害,活出最自在的状态。

        刘伯温曾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坦途,烦恼与挫折也总是掺杂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虽然我们无法消除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不让自己深陷在纠结的泥泞里。

        正如作家马德所说的:“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复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

        人生匆匆几十年,许多事无需太过于纠结,想得太多,最终折磨的不过是自己的心。

        很多时候,想通了,烦恼就会随之散去;心简单了,生活才会变得简单。

        03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常言道:“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在生活中,我们因为太计较输赢、太在乎胜负,所以常常在烂人烂事中纠缠太深。

        殊不知,越是计较,越难平息心中的怨气;越是纠缠,越难化解其中的矛盾。

        不争一时之气,不让一时冲动占据自己过多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著名心理学家霍兰德,曾经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学生们听后,全都捧腹大笑。

        过了一会儿,霍兰德再次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这时候,只有几个学生礼貌性地笑了笑。

        没想到准备下课时,霍兰德又一次把这个故事复述了出来。

        这次,没有一个人笑了,大家不禁紧皱眉头,神情显得有些无奈。

        就在这时,霍兰德开口道:“一个故事讲一次,你们会笑,但重复讲述,你们就不会再愿意听。可为什么大家却总是为了同一件事而反复计较、争论不休呢?”

        大家这才明白教授复述这个故事的真正用意:

        人生,不该为不值得的事情而反复较劲争辩;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平心静气,宽以待人。

        《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

        所谓和气,就是凡事少计较,懂得和气处事,笑面迎人。

        如此,才能避免更多无畏的纷争和吵杂。

        人生在世,哪有这么多顺心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做人应当常释怀,事事不必太较真。

        懂得放下计较,放下争执,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松绑,好运才能不请自来。

        所有的得失名利,所有的烦恼忧愁,所有的恩怨是非,其实都是一场虚幻。

        正如《多想在平庸的世界拥抱你》里写的歌词:“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能带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脾气。”

        经历多了世事无常,看透了人生百态后,我们终究会明白:人生活的,不过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心情。

        拥有好心情,才能与快乐不期而遇,拥抱美好幸福的人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人情如纸薄,世事如棋新[257]

  • 成大器的秘诀,就一个字[499]

  • 余生,心静如水,自在随缘[440]

  • 别让你的快乐贬值[881]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768]

  • 真正“随缘”的人,躺不平[910]

  • 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989]

  • 人与人合不合,就一个字![888]

  • 随缘不随便,智者不攀缘![900]

  • 让人心情变好6个习惯,请逼自己养成![994]

  • 随缘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层?[1330]

  • 赢什么,别赢了感情,输什么,别输了心情[957]

  • 万事只求半称心[1098]

  • 人,不能让心情生病[1047]

  • 让人醍醐灌顶的3个人生真相[1210]

  • 9个好习惯,助你走出精神内耗![1298]

  • 如果你觉得累,这三个“高内耗”行为,一定要戒掉![1242]

  • 一切随缘[1351]

  • 《金刚经》的智慧:一生的修行,就是修好八颗心[1826]

  • 选择困难症的背后是啥?师父这个回答直戳核心,太通透了![179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