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7日 佛学研究网
《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唐]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预示着丰收的日子将要来临。从天气来看,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有诗《立秋》云:“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火:中国古代星宿之一,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
因此成语“七月流火”指的是夏去秋至,天气转凉,寒天将至。唐朝诗人刘言史有诗云: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