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33]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11]

  • 人生的底线[136]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16]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7]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52]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4]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9]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7]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51]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恭迎|七月十五 盂兰盆节(佛欢喜日)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937   时间:2022-8-11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8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盂兰”二字是梵语,译曰倒悬,也就是被倒挂着的意思,用以形容三恶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的苦厄之状。“盆”是盛载食物的容器,泛指一切盘、碗、桶等清净容器。盂兰(倒悬)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在一起叫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盆的意思。也就是说,用这盆器盛着各种珍贵百味美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不思议力以解众生倒悬之苦。

        肈启因缘-目连救母

        《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犍连尊者证得六种神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深恩,遂他用天眼观察世界,却看见母亲因造恶业而堕落饿鬼道中,百千岁中得不到一口饮食,口吐火焰,倍受煎熬。尊者见此情景,悲痛万分,不忍母亲再受饥渴之苦,急忙就用自己之钵盛满白饭,运用神通送到饿鬼道中给母亲充饥。其母见了白饭,迫不及待地伸出双手接过盛满白饭的钵。刚要开口吃时,突然由她口中喷出火焰,整钵的白饭都变成焦炭,无法食用。

        目犍连尊者虽然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但他用尽办法,始终无法救度罪根深结的母亲,于是赶紧祈求世尊设法救拔。佛陀对目犍连尊者说:“娑婆众生积恶造业,罪根深重,若无大福德因缘之力可依仗,确实是无法救离她脱出苦报的。你应当于七月十五日,虔诚广设种种供物饮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威德福力,拔济母亲脱离饿鬼道中饥渴之苦。”

        目犍连尊者于是依佛陀所教的方法,于七月十五日那天预备种种饮食,盛于盆器之中,虔诚恭敬地奉佛献僧。以此功德,仰仗十方大德僧的慈愿力、威神力加庇,终于救度出饿鬼道中的母亲。当时佛陀也由于这个因缘,讲了一部《盂兰盆经》。从此,每年七月十五日,就成为盂兰盆节了。

        七月十五-解夏自恣

        佛世时的印度,每逢夏日雨季来临,地面上就有很多昆虫,外出托钵会踩死很多昆虫。因此佛陀就制定了结夏安居的制度: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这段时间,所有僧侣皆不外出,只在山林间打坐经行,专心修持。

        农历七月十五是大众结夏安居九十日护持戒法、精进修行的圆满之日。三个月的精进用功,到七月十五日解夏这一天,大家集于一堂,在自我反思的同时,任由同住大众检举自己行为的过失,若有犯戒则要在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戒体清净,这便是僧自恣日。十方诸佛见到僧众通过安居精进,发露忏悔,更有人通过三个月的专心修持圆满证得圣果,成为众生福田,大畅佛的本怀,因而心生欢喜,故这一天又被称为佛欢喜日。

        因此,农历七月十五是非常殊胜的日子,施主于此时供养佛陀和通过供养自恣戒体清净、甚至已证圣果的众僧,以此功德回向累世父母,不仅现世父母消灾延寿,七世父母也能脱离恶道。

        盂兰盆会-千载相承

        早在佛陀时代,印度就有兴办盂兰盆会的活动。《大盆净土经》记载,当年印度的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茉莉夫人等,为求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都曾经依照《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和僧众。

        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法师译出后,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的孝道精神十分契合,遂被历代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崇信佛法,有感于“目连救母”的故事而设坛供僧。《佛祖统纪》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会供养众僧。这应该是现存记载中首次由官方举办的盂兰盆会。

        隋唐之时社会安定繁荣,盂兰盆会也成为了一场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会向寺院敬献盂兰盆供,并由官府斥巨资操办盂兰盆会。是日,威严浩大的皇家仪仗队穿城而过,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争相献盆供养僧伽,整个都城张灯结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宋代以后,除了在各寺院供佛斋僧,节日期间人们还会祭祀祖先、超度宗亲亡灵,并且上演以目连救母内容为主的各种杂剧。

        现在每逢盂兰盆节,汉传佛教寺院多用香、花、灯、水果、素食等供佛与僧,同时通过水陆、普佛、焰口、诵经、礼忏、放生等方式,举办冥阳两利的盂兰盆会。

        当代意义-孝亲报恩

        由于盂兰盆节蕴含着佛教浓厚的孝亲报恩思想,因此这天又被称为佛教的“报恩节”。佛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曾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佛教以孝为本,为佛弟子,孝亲报恩也最吉祥的事情之一。世之尽孝,无外乎强调养其身体,晨昏省定,敬听顺承。而佛门之孝则不止于此,不仅要对父母尽世间法的孝顺,还要使父母不堕三途,永出苦轮,更进一步地还须念及过去多生累劫的父母,通过供养三宝和如法修行以期救拔。如莲池大师所著《缁门崇行录》云:“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连以之。”

        因此,佛法不仅强调孝亲报恩,而且佛法中的孝是超出一般世间孝道的究竟圆满之孝,《盂兰盆经》和盂兰盆节正是这究竟圆满之孝的具体表现。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愿在生父母吉祥安康,七世父母离苦得乐![2346]

  • 集七种称谓于一身,原来你是这样的“盂兰盆节”![5186]

  • 略论盂兰盆节的印度文化因素 [体恒][5649]

  • 盂兰盆节 南澳洲佛教有史以来第一次举行剃度仪式[1769]

  • 盂兰盆节与结夏安居[239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