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18]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47]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138]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5]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55]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3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36]

  • 人生的底线[152]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3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4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44]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这六种习气,是我们烦恼的根源,教你认识它、对治它!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512   时间:2022-9-2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9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我们难以放下的六种习气烦恼

        如果归纳起来,我们放不下的有六种根本烦恼,那就是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我见。

        “我贪”是什么?

        有的人喜欢特定的垫子或座位,换了就不舒服,就坐不下了。还有,喜欢宁静的环境、柔和的光线、舒畅的空气,才能修行,这虽是初心学禅者应有的选择,但却都属于贪。

        “我瞋”是什么?

        比如说不喜欢太硬的坐垫、吵闹的环境、粗重的身体、散乱的心。有一次,一位居士来报名打禅七时,先问:“某某人来不来?他来了我就不报名了。上次禅七中我本来可以打得好一点的,就是他那几个经常的动作教我讨厌,结果一坐下去就想到他,就没办法坐得好了。”这种容易对环境起瞋心的习气,是修行的大障碍。

        “我痴”是什么?

        自己彷徨无主,又不知信仰三宝,不愿相信因果;自己愚昧无知,既不希望听闻佛法,也不愿意知道修行佛道的门径;自己盲目附和,信奉鬼神,还指正统的佛法是迷信。

        “我慢”是什么?

        自以为是,恃才傲物,气势凌人,得少为足;自己才能不够却处处逞能;小有些微感应的灵异,便以为得大神通;自己实未解脱烦恼而以为已得解脱;或者自暴自弃而又嫉妒贤能之士;小有修行而以大修行者自视。我曾遇到好多位中外人士,说出我的修证位次,或要收我为他们的弟子,或者说出他们自己的果位,这些都是我慢的例子。

        “我疑”是什么?

        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和立场没有自信,对人对事对物不敢信赖,稍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杯弓蛇影,时时刻刻都在忧虑自己的安全问题,为了保护自己,往往会伤害别人。许多人怀疑他们自己的根器,以为不是修行的材料;只要在修行的道路上略受挫折,立即生起退心,不但不学佛了,而且反过来怀疑释迦佛教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我见”是什么?

        是坚持先入为主的看法,不论是来自宗教、哲学、科学、常识或生活经验的任何见解,只要违背因果原则及因缘观念的,便落于邪见及我见。依据因果的原则,人人应该为善去恶地修福修慧;依据因缘的观念,无一物不是暂时的假现。所以遇顺境不致贪著,遇逆境不会失望,既能提得起,也能放得下。总之,若对自己的身心及所处的环境有执著心,便是我见。

        禅的修行,在帮助我们放下如上的烦恼,若不能从修行过程中把烦恼放下,便无法窥见禅的堂奥。

        如何对治烦恼习气

        我们在用功的时候,之所以难以保持觉照,就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太多太重。如果烦恼、习气有体积的话,恐怕整个虚空都难以容受。

        想想看,各位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是都在烦恼中打滚吗?一天二十四小时,烦恼不断,连在梦中,还是离不开烦恼。看看我们的烦恼有多少,烦恼和习气本质上是一回事,但有粗细之不同。

        烦恼比较粗重,容易觉察,好比一个人心中有无明火,马上脸就跟着红起来,怒发冲冠。习气则比较微细,而且普遍,不容易觉察。

        烦恼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克制,习气要克制起来则相当困难。修行就是要跟烦恼习气作斗争,烦恼、习气合起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妄想。

        烦恼习气虽然很多,很厉害,但是一旦我们认清了它们的本质,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妄想并不是心之外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它如同觉照一样,同是心的一种作用,只不过觉照是清净的,妄想是染浊的而已。换句话来说,真妄不二,离真无妄,离妄无真。

        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既有真的一面,也有妄的一面。若不具真的一面,我们根本无法修行,修行也没有益处。真是心本自具足的,妄亦由心起,真妄同是一个心。明白了这一点,那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应当注意,不要有意识地去断妄,也不要有意识地去趣真。因为你一动念就是妄。

        六祖大师讲:“净心在妄中,起心即是妄。”妄想来了,随它去,你只管提起话头,不要有意去压它。妄想是压不住的,你只能不理它,不随它转,时时刻刻把心系于“无”字上,让“无”字连成一片,这时它自然就会消失。

        古人讲,“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对付妄念的最好办法就是提起觉照,用觉照把现前的念头照住,把它孤立起来,让它再也不能够继续下去。你若能把现前的每一念都孤立起来,那你当下就与情识脱离了。

        我们平常的心念总是在不断地攀缘。你要想让它不再攀缘,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寻思分别。所谓“但能情不附物,物岂碍人”就是这个意思。把现前一念孤立起来,让它“不续前”“不引后”,这样念念都在当下,念念都成无念,念念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所谓无念,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住的意思。念念无念,就是念念无住。若能做到念念无住,即可达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这种功夫是非常微细的。你只有真正地静下来了,静观自己的心态,静观自己现前这一念心,你才有可能体会到这一点。

        平时,我们总是心浮气躁,总觉得自己没有问题,总觉得自己活得明白,若是这样,我们便不能够真正地发起了生脱死的心、向道的心、求觉悟的心。一定要万缘放下,收摄身心,好好地观照一下自己的心态。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36]

  • 勿把闲事挂心头,烦恼散去心自悠[279]

  • 修行,就是练习和烦恼做朋友[424]

  • 他的诗,在悲喜浓淡间,堪比公案,能消烦恼[556]

  •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803]

  • 人生的烦恼与珍贵[690]

  • 你在抗拒什么,你就在强化什么![667]

  • 学会给自己“刹车”[806]

  • 修剪自己[764]

  • 人生如茶,放下即是拥有[652]

  • 真正懂得“随喜”的人,一定能少烦恼、多欢喜[964]

  • 睡着了就没烦恼了?你想得倒挺美![846]

  • 切除内心深处无明与烦恼的障碍[896]

  • 人生只是一场大梦,这是真的吗?[1052]

  • 一个人闲的程度,决定人生的高度![904]

  • 一切都是幻化不实,若执着即生烦恼[875]

  • 这段话,足够叫醒所有人[986]

  • 你的心,会瓦解一切痛苦和烦恼[1005]

  • 看到自己的烦恼,如何从烦恼中解脱?[1176]

  • 人如果成为物的奴隶,是危险的[95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