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05]

  • 太虚大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佛[105]

  • 时间看人品,小事见人心![121]

  • 福报从哪里来?高僧们这样回答[119]

  • 人生如水,修行为境![123]

  • 深种善根,用心经营[144]

  • 从虚云老和尚的“持戒”日常,[106]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12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4)[179]

  • 找寻年轻人“挤爆”寺院的答案[155]

  • “生性凉薄”的人,请深交一辈[137]

  • 中国人8大忌讳:​大喜易[11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淡定的力量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861   时间:2022-9-24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9月24日  佛学研究网

        淡定,是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淡定的人,宠辱不惊,沉稳踏实。淡定的生活,不疾不徐,细水长流。

        天地间万事万物,皆有其自身运行的机理。不必勉强,不必执着。努力之后,淡定就行。

        1 名利富贵,皆为外物

        《儒林外史》中有云:“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

        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人,赤条条来到世间,终将赤条条地走。

        金满地,笏满床,终究只是黄粱梦一场。

        不是说人生不可以追逐财富梦想,而是要以淡定的心态对待这些身外之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朝夕的得失之中。

        从前一个村子里住着相邻的两户人家。一户的家境勉强小康,另一户则是出了名的富庶。

        小康之家的主人努力踏实,勤劳工作。闲暇之余就把精力放在照顾老人养育子女上。从不与邻居攀比争高低。

        富庶之家则相反,整日为自己些许的盈亏提心吊胆,汲汲营营。

        喜欢奚落家境不如自己的,又害怕自家的财富被人超过。

        多年以后,小康之家的家庭和乐美满,老人健康乐观,子女继承了父母踏实淡泊的品质,闯下了自己的天地。

        而富庶之家虽然依旧富庶,主人却因为忧虑劳思,整日愁容满面,日子过得不知其味。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今圣贤如是,芸芸众生亦如是。

        看淡名利富贵之人,无论世间风云变换如何,总能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支点。

        于闲静处,看淡云卷云舒。

        2 人生无常,顺其自然

        佛经中记载了一则寓言: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无意间听到自己的两个侍从在聊天。

        其中一个侍从说:“我能够过上今天的好日子,都是拜国王所赐。”

        而另一个则说道:“我谁也不依靠,我靠的是我自己的命运。”

        国王听到这些话,便对第一个侍从青眼有加。便派人告诉皇后准备一些赏赐之物,再命第一个侍从将国王喝剩下的酒端去给皇后。

        但偏偏事与愿违,去送酒的侍从半路上发了恶疾。只好请第二位侍从代为送酒,因此第二位侍从得到了皇后的许多赏赐。

        得到赏赐的侍者向国王复命,国王诧异为何是这个侍从前去送酒。

        侍从解释了原因,国王且惊且叹:“‘自作其业,自受其报。’佛语说得果然没错。人生的无常到来时,果然是谁也无法更改的啊。”

        天行有道,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生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就像春天到了花一定会开,秋天到了枝叶便会枯黄一样。世间万物都会依照自身的机理运作,不会随着人的想法改变。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便只能调整自己的内心。积极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应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即便掌握了规律,有时结果也无法完全遂人愿。因为天底下最寻常的事情,就是无常。所以在顺其自然后,我们的心要学会看淡放下。

        该来的事总会来,我们无法逃避;要走的人总会走,我们无法挽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已经得到的,就好好珍惜;求而不得的,便学会放手。

        无论得失,自有因果。不要让自己的心纠结于已经过去的事,不要让昨天的遗憾取代当下的幸福。

        因此,无论人生中遭遇了什么事情,都需要练就一颗平静从容的心。

        这颗心要足够笃定坚韧,能在变幻无常的人世间安守一隅。

        顺其自然便是智慧,看淡放下方得安逸。

        3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曾国潘曾说:“当下不杂,既往不咎,将来不迎。”

        年仅14岁的中国泳坛黑马全红婵,在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上惊艳了全世界,以五跳三跳满分总466.2分打破世界纪录为中国队夺得跳水女子单人10米跳台金牌。

        一时间,她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体坛新星。

        夺冠后,有记者问她,夺冠的秘诀是不是“只要想着去赢就可以了?”

        她纠正道:“不一定想着去赢,就想着超过自己就行了。”

        看淡输赢,忘记结果,关注过程,超越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冠军”境界。

        看看我们人生的赛道上,有多少人将简单的事情做复杂了,将清明的心境活浑杂了。

        明明只是简单的一件事,却因为过于看重结果输赢,给自己背上了过于沉重的心理包袱。

        因此但凡心一乱,再高明的老手也会失误,再容易的目标也会落空。

        是我们自己时运不济,能力不逮吗?不是。是我们的心不够淡定,自己牵绊住了自己。

        奥运会,在多少人眼里被赋予了过多的意义:高水平的体育竞技舞台、通往名利的角逐场……

        可是在全红婵眼中,奥运会就是“五个跳水动作”。把这五个动作做到极致,至于输赢,不在“姐”心里。

        因此,全红婵做完了她的“五个动作”后,留下身后无数惊讶、兴奋、感慨的目光,“干饭”去了。

        她真正做到了不迷乱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也不为过去的成绩担忧,更不为没有到来的事情耗心思。

        佛教里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内心没有挂碍,没有执念,便自然轻松自在,得心应手。

        外部世界中的种种无常,我们没有办法掌控。但是内心的惶然恐惧,我们一定有办法克服。

        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掌控世界。因此与其恐惧逃避,不如拥抱变化与未知。

        因此,最好的状态、最高的境界,便是“淡定”。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这不光是武学心法,更是生活智慧。

        生活的险难,或许并不在生活本身,而在我们内心的恐惧、欲望、不安。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余生,愿你我都能以以内心不变的淡定,应对生活的潮起潮落!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好习惯的力量[203]

  • 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364]

  • 最顶级的格局:不忧不惧,不骄不傲[338]

  • 慈悲的力量[339]

  • 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410]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518]

  • 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都是水到渠成的[598]

  • 佛说苦与乐,如何“离苦得乐”[587]

  • 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402]

  • 学会使用这三种力量,希望你所愿皆成![550]

  • 疫情的启示——明海大和尚除夕普茶开示[678]

  • 思惟世无常,珍惜好时光[731]

  • 你的心,会瓦解一切痛苦和烦恼[763]

  • 做自己的医生[710]

  • 二十位哲学大师的100句箴言丨助你遇到更高的智慧与爱![836]

  • 看淡无常,珍惜拥有![911]

  • 认识你的心,这里是一切力量的根源[972]

  • 四句话教你摆脱焦虑,快速停止胡思乱想[949]

  • 人生无常,抓紧修行[1234]

  • 除了泪水,我们还可以怎样面对离别[84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