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16]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3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26]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13]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5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82]

  • 人性四大弱点[166]

  • 情绪稳定的背后[161]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40]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90]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6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星云大师:慈悲观
     
    [ 作者: 星云大师   来自:网络   已阅:784   时间:2022-10-25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0月25日    佛学研究网

        “佛教以慈悲为怀”,这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然而如果进一步去探讨慈悲的真义为何,则不一定人人都能了解。《法华义疏》说:“慈悲即拔苦与乐。”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慈悲”是菩萨“施化之本”(《妙法莲华经文句》),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宗镜录》说:“以菩提心而为其因,以大慈悲而为根本,方便修习无上菩提。”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慈悲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因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满了无限的意义;颠沛的人生岁月里,因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无限的憧憬。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众生因此皆得成佛。

        慈悲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当公理正义遭受无情的打压排挤、当正人君子受到无端的毁谤抨击时,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一种勇敢的、积极的慈悲。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时的恻隐之心,《摩诃止观》说:“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无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苦,自然与乐。”慈悲是透过公理的感动助人,慈悲不是热闹的随众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亲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于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亲平等、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

        慈悲并不是一个定点,而是情感的不断升华,《华严经》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种“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的胸怀,就是慈悲。慈悲也是做人应该具备的条件,一个人宁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有人说慈悲就是爱,但是世间上的爱有染污性,处理不当时,反而变成痛苦的渊薮、烦恼的来源。

        《观音玄义记》说:“慈悲即是誓愿。”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慧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集合了爱心、智慧、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慈悲是自己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鼓励,有的时候用金刚之力来降魔伏恶,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人人都会说慈悲,甚至于自己也在奉行慈悲,但是对于慈悲的意义与层次却不一定能透彻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坏公益、伤害他人的事,必须接受惩罚时,有些人就会为此人求情说:“慈悲慈悲他嘛!”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了姑息纵容的意思,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星云大师眼中的“四季人生”[442]

  •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忆星云大师[511]

  • 星云大师生前谈出家因缘:我的遗憾和期待[559]

  • 慈悲观的感悟[640]

  • 星云大师:我一生最受用的“十句话”[2065]

  • 星云大师:人类最大愚痴 就是以为没有来生[3450]

  • 人生十二问 不知你是否问过自己?[2590]

  • 星云大师:再坏的命运,也能用这种方法去改变[2514]

  • 星云大师:如何乱中求序[2545]

  • 第六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开幕[4510]

  • “话说佛光山”论坛畅谈“我与星云大师”[2909]

  • “三八”妇女节 听星云大师谈女性[3639]

  • 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文学硕士课程招生启事[6135]

  • “从文学到理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3096]

  • 学诚大和尚赴台湾会面星云大师[4494]

  • 星云大师:为四川·九寨沟&新疆地震祈愿文[3199]

  • 星云大师讲《心经》: “色”怎么就“空”了呢?[3985]

  • 星云大师讲《心经》[6343]

  • 星云大师:我就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和见证人[2970]

  • “给”是人间佛教的核心——与星云大师面对面 [高杨][285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