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16]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09]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02]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13]

  • 远离你身边的“老实人”[117]

  • 真正厉害的人,都学会了“不生[121]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67]

  • 无所障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117]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57]

  • 空有无碍,进入中道的平衡实相[102]

  • 能改变命运的是你自己[114]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4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佛教的“戒”是什么?
     
    [ 作者: 虚云老和尚   来自:网络   已阅:990   时间:2022-11-5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1月5日    佛学研究网

        说到佛法,如来所说一大藏教,无非为拔济众生。而法门虽多,总不出戒定慧三学。即所谓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欲求获得自利方便,亦须以戒为首要。
     
        我们为佛弟子的人,应本着如来的大悲心肠,对于佛的净戒,处处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战兢精神,一点不容忽略。

        我们既了知戒能生定,定可发慧,定慧圆融,就可以显发如来藏的本有光明,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了达释尊的清净妙理,如是则行住坐卧,处事接物,都圆融无碍了。

        但是画饼不能充饥,解要圆,行要方,必须照着释尊的教法去实行,方能达到目的。释尊所说的戒很多,就是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能各自实行,却也并不难。

        戒又有大乘戒与小乘戒之别,然小乘即是大乘的体,大乘即是小乘的用。只要能守持佛的净戒,自然不定而自定了。

        我希望各位都能依照三学去实行。戒就是人人修行的途径。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造种种业,也非戒、定不能拔出。

        故《楞严经》云:“唯杀盗婬,三为根本。”

        我们要斩除这些烦恼,也就体同诸佛。

        故古云:“信手拈来,皆成妙用。”又言:“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而众生之所以不得悟入者,皆由杀盗淫等烦恼所系缚,把我们本有的光明遮蔽了,死死生生,沉沦苦海,不断地在三界流转。是故释尊用多种方便,开发我们即人成佛的大道,离生死,到涅槃。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240]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335]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543]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541]

  •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680]

  •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769]

  • 佛教中的神秘数字108,蕴藏着什么秘密?[722]

  • 佛教的食物[903]

  •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937]

  • 佛教的生活学[947]

  • 佛教“般若”与庄子“齐物”异同论[898]

  • 近代科学家与佛教大师眼中的“佛教与科学”[950]

  • 佛教禅观视域中的存在性心理治疗的理论预设[943]

  • 随喜功德对治嫉妒障[1058]

  • “息缘”:佛教崇俭戒奢的传统[975]

  • 千年历史的平潭海岛佛教[1008]

  • 何为佛教说的“修定资粮”?[1171]

  • 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1334]

  •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2511]

  • 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144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