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03]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17]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29]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40]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39]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159]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43]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194]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209]

  • 内心强大的人有七种特征,他们[215]

  • 十问时间[190]

  • 九句古训,照亮人生[209]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佛教的食物
     
    [ 作者: 宋道发   来自:网络   已阅:1163   时间:2022-11-5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1月5日    佛学研究网

        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食”。一说到“食”,一般人想到是我们吃的食物,这样理解是很狭窄的。“食”不光包括我们吃的东西,还包含有精神的“食”粮,这些“食”物共同滋养了我们生命。《阿含经》里是这样对“食”物定义:

        尔时。彼佛告诸比丘。说如此妙法。夫观食有九事。四种人间食。五种出人间食。云何四种是人间食。一者揣食。二者更乐食。三者念食。四者识食。是谓世间有四种之食。彼云何名为五种之食。出世间之表。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是谓名为五种之食。如是。比丘。九种之食。出世间之表。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于方便办五种之食。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人间四食由翻译的不同也叫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是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只有我们欲界的众生有,其它二界的众生没有;触食是我们对食物的外表接触得到的感受,这是通三界的;思食是我们对食物的期望结果而产生的感受,也是通三界的;识食是我们对食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感受,同样也通三界。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说法。

        在《识论》里面有很详细的解释。《识论》云:经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为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二者触食。触境为相。为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三者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

        出世间的食有五种,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我们每天念供的时候就有念到“禅悦为食”,这是我们出世间的第一种法食。我们常常念四宏誓愿,这就是我们的通愿,所以“愿”是我们的第二法食。我们念念希望成佛度众生,这个“念”的力量是我们第三种法食。八种解脱能让我们走上究竟成佛之路,所以是我们出世间的第四种法食。随喜各种的利益,是我们最后一种法食。

        《阿含经》里还有说: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诸法。由食而住。在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无放逸为食。《维摩经》里面维摩诘居士对迦叶的对话也说:“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斯皆是破五阴法。成涅槃食。”
     
        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无食则死。而食则包括了世间、出世间九种之多。不管是法食还是色食都在滋养我们。我们应知食处、应明食用。努力舍去世间的四食,营办出世间的五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209]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285]

  • 佛教的忏悔观[334]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382]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304]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427]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501]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481]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612]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642]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822]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737]

  •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964]

  •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1097]

  • 佛教中的神秘数字108,蕴藏着什么秘密?[967]

  • 佛教的“戒”是什么?[1292]

  •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贡献[1154]

  • 佛教的生活学[1154]

  • 佛教“般若”与庄子“齐物”异同论[1153]

  • 近代科学家与佛教大师眼中的“佛教与科学”[113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