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 佛学研究网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
明明没做什么事,却因为想得太多而心力交瘁,内心常常有两种声音在互搏想改变,却又觉得无力改变…
始终把不好的情绪惦记在心里,是一种精神内耗,也是一种自我折磨,慢慢将自己掏空。其实消耗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内心那些毫无意义的猜测跟幻想。总是后悔过去,担忧未来,一边焦虑,一边拖延。
佛法讲“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八苦。焦虑是哪一种苦呢?焦虑,可以说是“求不得苦”中的一种。
正因为得不到,我们就会老去想、老去思,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贪欲,所以此时的内心就会躁动与不安。
那该怎么办?佛法中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看淡一些,一切随缘
焦虑的状态,通常来自于我们对身外事物的过于在意。这种情绪的产生并不一定是害怕别人比自己更好、更高,而更多是对现状不满又无力改变、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是一种不能安心且殚心竭虑的状态。
事实上,外在的一切事物其实都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是这世间的过客,所以真的不必和他人比较和计较。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看淡一些,一切随缘。
《金刚经》中讲道:“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问的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我们如果心安住了,那就不起烦恼了。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呢?
让你安心的四个简易方法
一、培养“钝感力”:对人际关系模糊一点,迟钝一点;对任何事情都慢一点,不必那么敏感,不要想得太多。
二、停止后悔:过去的事,是过去的因果推动后形成的,再后悔也改变不了,倒不如改变自己,把握住现在的“因”,去创造未来的“果”。
三、情绪疏导:不要压抑情绪,学习如何去和情绪、嗔恨沟通,调伏自心,可以找信任的朋友倾述或是体验一场放空身心的禅修,净化心灵。
四、和自己和解:坦诚接纳真实的自己,减少对自己的不满与无意义的抱怨,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
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碍。不要过于执著世间的虚妄不实,不要思虑过多,更不要自寻烦恼,用简单的心去看待世界,人生会更加豁达开朗。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