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02]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01]

  • 对松悟禅[120]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3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45]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60]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15]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64]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59]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1]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7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203]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814   时间:2022-11-21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1月21日    佛学研究网

        梵语“菩提”,译为“觉”或者“道”,觉道即是佛道。菩提心即是佛道心,简称道心。我们平常说发心,即指发道心、发菩提心说的。这个道心的本质,是大慈大悲,是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依此旨趣而修行,即是菩提心。我们任何的修行都要以此为趣向,好比我们发心念佛,即是发菩提心念佛。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菩提心是什么了,也知道学佛应当发菩提心了,可是,光说而不发心仍然是空的,等于不知道。那么,怎样才能发起菩提心?欲发菩提心,应观众生苦。若不了知众生苦,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而要知众生苦,须先观自身苦。人间八苦,还是小苦,六道轮回,头出头没,才是大苦。观自身如此,观众生亦皆如此。了达这种道理,即能发起菩提心了。

        学佛,既说为自己,又说为众生,似乎矛盾,其实不然。佛教本来是圆融无碍的,但以我们学的不得要领,或学的不到家,往往自己造出许多矛盾抵触,滞塞障碍。实际上,佛说法不是随便说的,各经各法,都是圆融互摄且组织严密,如帝网千珠交相辉映。

        此处,我们可以大家都熟悉的“四谛法”与“四弘誓愿”的交织关系,来说明这个道理。四谛法本是了生死的小乘法,扩展到四宏誓愿,即是度众生的大乘法了。

        四谛法是:先观八苦交煎的现象,叫做苦谛;次观苦从何来,了知苦的过去因,叫做集谛;再观这种苦因可以消灭,而证入清净的涅槃,叫做灭谛;仰慕涅槃的清净法乐而修道,叫做道谛。这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四谛法门,依此修行,能证阿罗汉果而不能成佛,所以说是小乘法。

        再说四宏誓愿,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由于苦谛扩展而观无边众生皆在苦迫中,我需要了生死,众生都需要了生死,并且需要我去度他们了生死。这即是发菩提心了,释尊最初就是这样发心的。这说明第一愿是由苦谛来的。

        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了要度众生,必须把众生烦恼断尽,他们才能得度。而欲断众生的烦恼,必须先把自己无尽的烦恼断尽才行。这说明第二愿是从集谛来的。

        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是无量无边的,众生的根机也是无量无边的,对治无量无边的烦恼,适应无量无边的根机,必须广用无量无边的法门。这第三愿是为度众生而修道,也就是从道谛来的。

        第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度众生,必须具有无上智慧、神通、辩才和相好庄严诸种条件,才能达到目的。但是这些条件,惟有佛才能具备,所以愿成佛道,这是从灭谛来的。

        但我们誓愿成佛,是为要度众生,非为自享法乐。从以上说明,可知后三愿(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为度众生,也可说是度众生的因,第一愿(度众生)才是四宏誓愿的目的。即此亦可了解四谛与四宏誓愿是不一不异的,更可证明佛所说的是圆融无碍的。至于说大说小,那是看行者的发心罢了。

        由于观自身苦扩展到观众生苦,愍众生苦而欲度众生,即能发起菩提心来念佛。这个道理已经明白了,但只是这样说说,仍不恳切,应当从实际去观察众生。

        我们观察众生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无有出期,是这样的苦,这样的可怜,不应该发心度他们吗?然而发心要去度他们,又谈何容易?一个凡夫,人微言轻,谁相信你?谁听你的?再说我们有什么本领?凭什么去度他们?这就不能怪人家不听不信了。所以说既发心度众生,必须学佛,具备智慧、神通、辩才、相好庄严诸条件,才能满愿。这就是观众生苦,发菩提心的道理和方法了。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新春福慧|上供三宝,下济众生[599]

  • 人生的三次觉醒: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807]

  • 从《隐入尘烟》看人世间的苦[800]

  • 嘿,可以把你的微笑布施给我吗?[943]

  • 跋山涉水,只为众生[1134]

  • 愿求无上佛道,度脱一切众生[862]

  • 用念佛来耕耘菩提心[898]

  •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1343]

  • 学佛与做人 真正学佛是要学习佛菩萨的行为[1701]

  •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1308]

  • 什么叫众生[1661]

  • 我们想解脱、成佛,必须要过三个关![1774]

  •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1727]

  • 万魔不退菩提心[1506]

  • 认识什么是魔力,看文殊菩萨如何降伏魔王波旬[3686]

  • 念念为众生,事事皆佛法[2713]

  • 利他时也要想想自己的动机![2279]

  • 慈眼视众生:带你走出社交恐惧[2313]

  • 为众生发菩提心,修成的是“自己佛”[2494]

  • 佛时刻念众生,众生则时时把佛忘记[219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