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佛陀主动对阿难达的告诫只有一次,也是最重要的。
【应避免沉溺于闲谈】
佛陀指示阿难达去监督给比丘们做衣服的布料分配,阿难达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佛陀称赞他很谨慎,并告诉其他比丘阿难达很会缝衣服,他会做好几种缝边。对好的比丘来说,为衣服缝边有其必要,这样它们才不会从边缘磨损,能使他免于遭到粗心毁损施主供养的指控。
之后,当佛陀住在他的故乡附近时,他看见寺院准备了许多席位,就问阿难达是否有许多比丘住在那里。阿难达证实这点,并补充说:“世尊!现在是准备我们衣服的时候。”
在此阿难达是针对佛陀的指示,一个比丘应妥善照顾自己的衣服。然而,阿难达似乎安排某种形式的裁缝班,以教导同修比丘们这项受到赞扬的裁缝技艺,可能因此才有共同的夜间裁缝时间。
阿难达并未考虑到,这会演变成如家庭聚会般的谈话时间,比丘们可能因此而沉溺于闲谈。(在《清净道论》有列举三十二种“无用的谈论”,例如食物论、床室论、女论、男论、世俗学说等,比丘谈论这些会妨碍修行。而比丘可以谈论的有十种事,例如少欲、知足、远离烦恼、无着、精勤、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唯恐比丘落入世俗社交的危险,因此佛陀对此做了严正的声明:
喜欢社交,或在伙伴关系中得到喜悦或满足,或喜欢亲密,或因而高兴,这种比丘不应受到赞叹。受赞叹的比丘,应随其意愿达到出离的喜悦、独居的喜悦、平静的喜悦与觉醒的喜悦,但在群聚时,这是无法成办的。
凡是乐于社交者,是无法达到只有在独居时才能获得的喜悦。即使那样的人能入定,成就也是不稳固的,很容易就动摇与失去。对于喜好伙伴关系的人而言,要达到究竟解脱可说是困难重重。因此,凡人在接受劝诫时说,任何一个执取的物件,都会因为其内在的无常而造成痛苦。这是“法”的普遍性。
佛陀接着对阿难达详说修行之道。因为阿难达具有深厚的定根,所以佛陀没有提到八正道的前七项,而是从第八项的正定开始。他在此详细解释最高目标——灭受想定,并强调只有在独处中,藉由努力调心才可能达到这目标。
【陶壶的比喻】
我们可以说佛陀利用事实的与个人的这两种方法,帮助阿难达一次彻底斩断剩余的世俗习气。最后他以这比喻作为结论:
因此,阿难达!为了你长远的利益与快乐,要对我保持善意,而非敌意。我不会像陶工对待未烧制的陶胚般对待你。我会对你反复劝诫,阿难达,反复考验。只要是够健全的人,就能经得起考验。
如果有人看过《甘塔拉本生》,就会比较容易了解这个比喻,其中谈到阿难达的过去世。他曾经是个国王,后来放弃王位出家,菩萨也是如此。有一天,第一位沙门——未来的阿难达,被人发现储存少量调味的食盐,那违反沙门清贫的规定。
菩萨指责他说:“你已放弃王国的一切财富,但现在又开始储存食物。”这个沙门因此不悦。他回答,一个人不该以责备的方式伤害另一个人;不该以粗暴的言语责备,犹如以钝刀去切割东西。
菩萨回答:“朋友之间说话,不应像陶工处理未烧制的脆弱陶胚。朋友应可以责备,因为只有透过反复劝诫与持续建设性的批评,才能给予对方陶土烧制后的坚硬度。”听完之后,这个沙门请求菩萨原谅,并恳请他出于慈悲,持续地引导他。
因为陶器在当时是常见的商品,陶壶的比喻在那个时代是易于了解,暗指敏感度与需要小心处理。因为陶工拿陶胚土壶时,需要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着,以防破掉。然后,在过火之后,他会反复测试它,看看是否有瑕疵或裂痕等,并只有在烧制良好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它。他会一再轻敲它,直到声音通过测试为止。同样地,只有健全的人——具有杰出特质者,才能达到阿拉汉的道与果。
在那个过去世中,菩萨的责备很有成效,他引领阿难达——那个沙门——到达梵界。这一次,在他们的最后世中,他也很有成效,因为阿难达高兴地接受批评,虚心、认真地对待他,并遵循他,直到完全灭苦为止。
【禅修者的谈话】
谈话非常重要,禅修的时候最好都是圣默然,止语,尽量不要去讲话,因为当我们讲话的时候都一定要有构思,脑筋就动来动去,基本上对于专注的部分,很容易就涣散掉了,所以有些人很喜欢讲话,大部分这种人是修不起来的。为什么?因为他喜欢讲话,所以寻心所很多。
那么以居士来讲的话,大家都要上班,一定都要讲话,那么该讲的还是要讲,如果说不该讲的,那种绮语或者说非公事的事情,非重要的话,那可以不谈的话就尽量不谈,因为我们要把谈话的时间拮据下来禅修,在专注区的地方知道呼吸息,尽量保持正念,少一点动脑的想法。
【为了禅修,大家要注意取舍】
讲到这里其实大家不难发现,这些防护正是和戒律所对应的,布萨八戒就是为了禅修做准备,不故往观听、不涂香抹油,防护五根不过度向外攀缘,节省时间在禅修上。
根据《清净道论》,有32种不适合的言论,以及十种导向解脱的言论,这十种简单说就是导向解脱的言论,禅修者可以谈但是也不能多谈,避免禅修的时候串联分心,障碍禅修进步,内心尽量摆在业处上。
能导向解脱的十种言语:一、少欲论;二、知足论; 三、离群隐居论;四、远离社群论;五、精进事论;六、持戒论;七、定论;八、慧论;九、解脱论;十、解脱智见论。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