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02]

  • 过好每一个当下[115]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44]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133]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4]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55]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3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35]

  • 人生的底线[152]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3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4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43]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性价比最高的活法,是守好这“三个圈”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1056   时间:2022-11-2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1月26日  佛学研究网

        作家周国平说:“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年轻时,总是有太多人,去追逐名和利,追求远方和诗意。

        岁月渐长,逐渐明白: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

        人生下半场,请务必守好这三个圈,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活法。

        01 守好健康圈,身体是1,其他都是0

        网上有个问题:“哪种活法,最不值?”

        底下有个高赞回答:“透支身体来换取其他东西,一定是最可悲的一种活法。”

        人都是如此,心里想着的,都是尚未够着的东西。而我们拥有的,比如健康的身体,却时常被忽略。

        只有当快要失去的时候,人才会明白最珍贵的是什么。

        网友@小木,在北京的一家编辑社工作。

        农村出身的她,深知自己无人能依靠,便拼了命地学习。

        每个深夜,她都仔细研究其他爆款文章的逻辑,在本上做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困了就喝咖啡提神。

        就这样,只用了一年时间,小木就写出了多篇10w+的爆款,成为了单位里的阅读量保障。

        后来有一次,小木照常熬夜写稿子,突然间心脏骤疼,手脚冰冷。

        那一瞬间,小木联想到新闻上那些关于劳累猝死的报道,吓坏了,她赶紧打120求救,挣扎地打开房门,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后来,小木被送到医院,因为抢救及时,捡回了一条命。

        此次意外让小木明白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出院后,小木再也不敢熬夜了。

        她说:“以前总以为自己还年轻,身体还扛得住,先赚钱要紧,透支点身体也没事,以后再慢慢还。现在才懂得,健康这东西,透支多了,就还不起了。”

        就如爱默生说:“健康是人生第一大财富。”

        透支身体的人,即便收获了钱财和权力,但当疾病来临之时,再多的钱财和权利,都发挥不了作用。

        保持健康的人,可能他这一生都不会大富大贵。

        然而,当岁月走过漫长一生,他手里头握着的,才是最安稳的幸福和财富。

        要走好人生下半场,这第一个健康圈,我们都得好好守住。

        02 守好朋友圈,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朋友的多少,成了人们炫耀的资本,好像朋友越多,人的能力和情商就越强。

        殊不知,这些所谓的朋友里,有很大一部分,不过是只存在于“通讯录”罢了。

        我有个朋友是全职司机,负责给领导开车。因为职业的缘故,他经常能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大佬。

        他认为只要自己获得大佬们的联系方式,就相当于有了很多资源。

        平时跟着领导应酬,一有机会,他就在酒桌上表现自己,聚会结束,就掏出手机,请求添加大佬们的微信。

        后来,疫情来临,公司经营困难,决定裁员,而他也在裁员名单中。

        他想着自己在这个行业好歹也有些人脉积累,即使被裁员了,凭着这些大佬的资源,也不至于无处可去。

        然而,当他开始联系这些大佬时,却发现,对方不是委婉推脱,就是已经把他删了。

        他最后醒悟,这些拼命喝酒加到的朋友,不过是无效社交罢了。

        真正的人脉是靠实力获取的,就像一束光,一旦亮起来,自然会吸引人的目光投注在它身上。

        应酬也好,奉承也罢,最终换取的不过是不对等的回应。

        生活繁杂,工作疲累,每个人的生活都很拥挤,真的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人生后半场,请定期清理自己的朋友圈,不合适的人际关系,该断就断了吧。

        把追马的时间用来种草,才是明智之举。

        03 守好认知圈,人这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

        叔本华曾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能将人困在局中的,往往就是认知;能在最短时间内拉开人与人差距的,通常也是认知。

        认知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他所处的位置,同时,也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自媒体作者超然有个朋友,他的家乡,盛产各种水果蔬菜,获利空间极大。

        但村民不懂如何保存水果、开拓销售渠道和打造品牌。

        中间商看穿了这一点,他们不断地压低收购价格。

        而农民为了及时卖出农产品,只得赔本卖出。

        后来,一个大学生村官来到当地,发现了这种现象。

        他了解情况后,立即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他告诉村民,要想挣钱,必须统一销售,防止恶性压价。

        随后,他又设计村标,注册了商标,统一包装设计,建立了当地特色品牌。

        他又借助互联网直播的趋势,宣传品牌,联系各大超市,实现产地直销。

        最终,产品销量大幅提高,村民都赚得盆满钵满,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样的产品,村官用他的认知去思考,立马发现问题所在,并且在最短的时间里想到切实可行的对策,而这一切,是村民们一辈子都想不到的。

        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认知差带来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

        这样的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体现在生活、工作、与人相处和个人提升中。

        遇到困境时,只是逆来顺受,不去思考如何打破困局,人会走进死胡同,无法走脱。

        相反,能主动思考、升级认知的人,他的人生会在不自觉中,走上安稳的上坡路。

        04 人生下半场,守好这三个圈

        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人生下半场怎么走,全权由你决定,无论如何,请守好这三个圈。

        守好健康圈:不一味为了身外之物去透支、消耗身体,是对健康负责,对生命敬畏。

        守好朋友圈:精力就这么多,心房就这么大,多了就拥挤了,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被你请进生命中。

        守好认知圈:如果有余力,那就持续学习、提升认知、拓展思维吧,如此,你的余生定会逆风翻盘。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人生的底线[152]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意思,可仍然天天都要念[219]

  • 在一生的病痛旅程之中,身体是你的受害者,而不是你是身体的受害者。[273]

  • 透视“食欲”背后的情绪真相[258]

  • 人生最贵的是什么 ?[251]

  • 生命需要信仰[310]

  • 人情如纸薄,世事如棋新[257]

  • 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371]

  • 修行,就是练习和烦恼做朋友[424]

  • 看清世界的无常,悦纳生活的平凡[410]

  • 遇见这三种“糟心事”,是老天在帮你[452]

  • 了解“不二”,生活中的很多事都能释怀[365]

  • 朋友之间关系再好,也不要忽视的十条潜规则[672]

  • 我问人生![590]

  •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567]

  • 学佛不是要你远离生活,而是让你学会生活[607]

  • 多少人,一辈子都被困在“认知黑点”里?[627]

  • 千万不要放错自己的位置![522]

  • 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拥有了吗[599]

  • 人生有五苦,熬过去[56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