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20]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48]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140]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5]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55]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3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36]

  • 人生的底线[153]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3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5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44]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
     
    [ 作者: 印光大师   来自:网络   已阅:1058   时间:2022-12-1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2月1日    佛学研究网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来之大道曰慈。人物虽异,心性是同。举凡三乘六凡,如来视之,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皆堪成佛故。三乘且置。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虽则高下悬殊,苦乐迥异。总皆未断惑业,未出生死。天福若尽,即便下降。狱罪若灭,仍复上升。犹如车轮,互为高下。

        我今幸得人身,理宜委曲设法,护惜物命。体天地好生之德,全吾心恻隐之仁。良以诸物与我,同生于天地之间,同受天地之化育。而且同知贪生,同知畏死。仁人于枯骨,尚且掩而埋之。于草木,尚且方长不折。况肯为悦我口腹,令水陆诸物受刀砧烹煮之苦哉。

        须知此等诸物,从无始来,亦曾高居尊位,威权赫奕。不知借威权以培德,反致仗威权以造业。竟使恶业丛集,堕于异类。口不能言,心无智虑,身无技术,以罹此难。虽弱肉强食,于事则得。而怨恨所结,能无生生世世,图报此怨之念乎。人纵不念诸物被杀之苦,独不惧怨业深结,常被彼杀乎。又不惧残害天物,天将夺我福寿乎。

        人惟欲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向之所欲,当可即得。若仗我有钱财,我有智力,设种种法,掩取诸物,以取悦我口腹,不计彼之痛苦。尚得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之人矣乎。

        然我与彼等,同在生死。从无始来,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彼固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我杀。我亦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彼杀。为亲为怨,相生相杀。静言思之,愧不欲生。急急改图,尚悔其迟。况肯蹈常袭故,仍执迷情,以为天生异类,原为供人食料乎。

        然我尚具足惑业,固无由出于轮回之外。万一彼罪已灭,复生人道。善根发生,闻法修行。断惑证真,得成佛道。我若堕落,尚当望彼垂慈救援,以期离苦得乐,亲证佛性。岂可恃一时之强力,俾长劫以无救乎哉。古有高僧,行步不跨虫蚁。人问其故。答曰,彼此同在生死中,或彼先成佛道,尚望其垂慈度我,何敢轻慢乎。

        是知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之,种种折摄之。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方便,令种善根。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谬见,多方毁谤。甚至拆毁塔寺,焚烧经典。固结魔党,破坏清修。殆至正智稍开,则便愧悔无及。由兹遂复归命如来,兴崇佛法者,古今来比比皆是。

        须知父母于逆子,尚生弃舍之心。佛于逆恶不信之流,愈生怜愍。何以故。愍其惑业深重,失本心故。以虽则现时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复丝毫不失。如焦模中金像,敝衣中宝珠,蒙尘之秦镜,在璞之荆璧。愚人但见其外相,而不知其内容。佛则遗外相而论内容,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

        然佛尚不轻众生,众生何可轻众生乎。故凡一切水陆众生,必令各各得所,常得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以各乐天真,各尽天年。则此书所说之种种善报,当可具得矣。人既如是,物尚不欲令其失所,何况于人。则互相亲爱,互相扶持。自然俗美人和,必致风调雨顺。其有不物阜民康,时清国泰者乎。
     
        又祈凡我同人,切勿自轻。当思我与如来,同一心性。彼何以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安住寂光,常享法乐乎。我何以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莫由出离乎。心性是一,苦乐天渊。若犹以佛性功德,独让如来亲得受用者,尚得名为大丈夫哉。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610]

  • 西游记里的“如来佛”和佛教里的如来一样吗?[645]

  • 人生的三次觉醒: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1261]

  • 你若是大树,何必与草争![1071]

  • 如来亦如去[1429]

  • 笑看风云淡,坐看云起时[2854]

  • 别拿修行装样子!有没有“道”你自己知道[2438]

  • 修行一定要从细微之处着手[3748]

  • 这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震撼五百僧人[2734]

  • 山河大地是如来[2063]

  • 天地有大美 觉知生慧心[1773]

  • 别再弄错了!佛祖与佛祖不是同一人[2118]

  • 古来大德的念佛法[2064]

  • 梦参老和尚:我亲近过的几位大德[2418]

  • 你的修行,就藏在这些细节里![2399]

  • 一茶一世界,一叶一如来[3947]

  • 禅修天地:死一回始得[3026]

  • 别装了 你们根本不需要高僧大德[4122]

  • 大道无痕茶道自然[3709]

  • 一茶一天地  一书一菩提[374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