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24]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15]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13]

  • 对松悟禅[130]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4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5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72]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20]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70]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6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7]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81]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善待自己,从不生气开始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802   时间:2022-12-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2月6日  佛学研究网

        只要愤怒、绝望、嫉妒与妄想还存在心中,我们想要追求快乐,便犹如缘木求鱼。

        快乐,就是减少痛苦

        对我而言,“快乐”就是减少痛苦。如果我们无法转化内在的痛苦,就不可能获得快乐。

        很多人向外寻求快乐,但真正的快乐一定是来自内心。我们的文化总是教导快乐来自拥有许多金钱、权势或社会地位,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并不快乐。

        快乐最基本的条件是“自由”。这种自由并非政治上的自由,而是一种避免内心负面心行的自由。这些负面心行包括愤怒、绝望、嫉妒与妄想,佛陀称之为“毒”。只要这些“毒”还存在心中,我们想要追求快乐,便犹如缘木求鱼。

        为了更好,改变吧!

        例如有对父子彼此不满对方,因完全无法沟通而深受其苦。他们都不想困在愤怒的情绪里,却不知该如何化解。

        好的教导能让我们实际应用于生活中,转化内心的痛苦。当生气时,所受的痛苦就如同被地狱之火焚烧;当绝望或嫉妒时,便如同身陷地狱之中。这时,就必须请教有智慧的朋友,要如何做才能转化愤怒与绝望。

        慈悲地倾听能化解别人的痛苦

        当他人的语气总是充满愤怒,那是因为他的内心正满怀愤恨而饱受痛苦,所以老想把自己的问题怪罪他人。因此,我们难免会觉得听他说话是件很不愉快的事,而想逃避他。

        要真正了解与转化愤怒,我们必须学习慈悲地倾听与说爱语。有位菩萨是个觉悟者,能以慈悲心(相当于同情心)深深地倾听众生的痛苦,人们称他为“观音”或“阿缚卢枳低湿伐罗”(Avalokiteshvara),即大慈大悲的菩萨。我们应该像观音菩萨般谛听(专注倾听),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想重建沟通之道的人一些切实的指导。

        虽然慈悲倾听可以帮助他人减轻痛苦,但除非你先以谛听的艺术自我训练,否则即使满怀善意,依旧难以达成。如果你可以静静地坐下来,以慈悲心倾听,只要一小时,就能帮助对方减轻许多痛苦。倾听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对方尽情地抒发内心的痛苦,且要以慈悲心倾听。

        当你倾听时,必须非常专注,全心全意地倾听,把整个自己——眼睛、耳朵、身体与心完全投入。如果你只是假装在听,或未以百分之百的心倾听,对方一定会有所感觉,而无法释放痛苦。如果你知道保持专注呼吸,并能持续地将念头专注在想帮助对方解除痛苦上,倾听时自然就能保持慈悲心。

        慈悲地倾听是非常深妙的修行。倾听时没有评价与责怪,你只是为了让对方减轻痛苦,对方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儿女或伴侣。学习倾听,确实可以帮助他人转化愤怒与痛苦。

        快乐是可能的

        现在的时代充满各种复杂的沟通工具,信息可以非常迅速地传递到地球的另一端;但也是这样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父子、夫妻、母女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重重。如果我们无法重建沟通管道,快乐将遥不可及。

        在佛陀的教导中,清楚地说明如何学习慈悲倾听、说爱语与照顾愤怒。我们必须实践这个教导,专注地谛听,口说爱语,才能重新沟通,将快乐带入家庭、学校与小区。于是,我们就能帮助世上其他的人。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你是境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转?[24]

  • 真正的治病,从内心解脱开始[22]

  • 沟通,是解决问题最高明的办法[73]

  • 高情商的人,都有这7种说话习惯[305]

  • 当你心累了就默念这三句话,不论什么事,都会改变![345]

  • 90岁心理医生对人生的终极建议:活着不必太用力[335]

  • 慈悲的力量[396]

  • 一切修行,归根结底都是“修心”[537]

  • 别让你的快乐贬值[622]

  • 痛苦和情绪都是“想出来的”[440]

  • 南怀瑾:说到底还是女性最伟大![585]

  • 慈悲心重的人,才有福报和福相[729]

  • 陈坤:学佛未必是苦行僧,佛法已成为我的呼吸[520]

  • 宽恕,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了让自己自由[580]

  • 南怀瑾:佛菩萨才是多情人[694]

  • 爱别人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634]

  •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痛苦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么办[540]

  • 你的慈悲善良,蕴藏着你的大福报![691]

  • “观世音”以耳根圆通著称,为什么不叫“听世音”?[1001]

  • 让你痛苦的,就是来渡你的[69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