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24]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15]

  • 清茶饮语[100]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13]

  • 对松悟禅[131]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50]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5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72]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20]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73]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6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祸福由因,改变在缘
     
    [ 作者: 净界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750   时间:2022-12-13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2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我们从我们内心的相状,看到过去的因,也看到你现在面对的缘,也可以预测你未来的果报。这样子的一个整体过程,“如是本末究竟”,这个“本”就是你最初的相,这个“末”就是最后的果报,它是彼此是互相相应的,你有这个相,你未来就会有这个果报。我们从这个相所观察的,理论上是通于五阴,但是智者大师所说的“相”,主要是第六意识,就是想。五阴当中,色没有必要花时间,那只是个果报而已。感受你也改变不了,佛法不改变感受的。行阴跟识阴特别微细,你也改变不了。所以整个五阴当中,我们要掌握的是你的思考和想象。

        你面对你的想象的时候,第一个你看你的过去大部分的时间是打什么妄想,你大概知道了。你看你一天当中的起心动念,你大概知道你前生大概都在想些什么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承当过去的。但是问题就在这里,有时候我想,一个人生命如果今生才开始那该多好?那很简单,才几十年,你能够产生多大的妄想?我们学佛难,就难在我们要承当过去无量无边的生命,这个就很麻烦。每一生都打很多妄想,都留下痕迹来,内心当中很多很多的想法。

        当然过去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只有承当,但重点是,你要怎么面对它?楞严经的思考模式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不管妄想怎么样,不要随顺它,它本身没有真实性的,达妄本空。楞严经没有要你去把妄想断掉,你动一个要断妄想的心,想跟它抗拒,那你就很辛苦了。楞严经只说,你不要住在妄想,没有要你去对治妄想!你不要不自量力去对治妄想,你不是它的对手。它无始劫熏习而成,你短时间的修学佛法,你不是它的对手的。所以你修行要有理观,不能只是用事修的。

        第一个你不要住在妄想,要安住在真如。然后你去培养一个善念,来取代妄想。所以这个“调伏”就是开始培养一种善念,用布施的念头来取代,或者用布施的念头来调伏悭贪的心;用持戒的念头来调伏破戒的心;用忍辱的心来调伏嗔恚的心。

        在观心法门当中,关键点在第一个“相”,你从相当中看到过去;第二个“缘”,即你今生的态度。

        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他本来是学医的,他遇到一位算命的孔先生,对他说:你这个人很聪明,应该读书!你以后的功名可以做到县长。他讲三件事:一是你的功名到县长;二是你今生没有儿子;三是你的寿命不长,只活有到五十三岁。后来他很多的事情都被印证了,这个时候,袁先生就觉得生命没有什么意义,都被人算准了。一个人果然不能摆脱过去,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他对于生命只有看一半,他只看到“我从什么地方来”,就认命。这部分当然对,但是一个人看生命,不能只看这部分,你还要看到“你将往哪里而去”。

        后来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禅师跟他说:祸福由因,改变在缘,你不要老是看过去,你要看看你的未来要去哪里比较重要!他开始重视未来的时候,开始自我反省。他就反省,一个人要找原因,他向内心去观察,去找到原因:我今生的生命怎么会这样子?我为什么会短命?为什么会福报这么薄?为什么会跟众生没有缘,都没有人愿意做我的儿子?

        他自己反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没有“容”,对别人不能包容。自己觉得自己很聪明,跟别人不一样,看不起人,他苛薄批判别人特别强,没有包容的心,太清高。

        第二个没有“忍”,爱针对人。“忍”是针对事来说,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耐烦,没什么耐性,所以就造成他没有儿子,福报很薄的第二个原因。

        找到原因后,他开始修正,往自己内心的世界,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大乘佛法都是用沟通的,跟自己沟通。你必须要回到你内心的深处,跟你过去的你沟通,强迫是没有用的。你看过去的我是颠倒的,造了很多业,打很多妄想,当然业该受的都受完了,问题是这个妄想留了下来。一个学佛的人,内心有两个你,过去是颠倒的你,现在是觉悟的你,一个是过去的想法,一个是现在的想法。

        所以我们经常会矛盾,真妄交攻。没有学佛的人,他只是一个想法,他很正常。学佛的人很矛盾就在这里,经常是真妄交攻。圣人是没问题的,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清净的想法。我们在非凡夫、非圣人之间,这个过程是最麻烦的,两个想法。那你必须用觉悟的心跟它沟通,诶,不要这样子,我现在这样没有包容心,对事情没有忍耐心,就永远成不了大福报。了凡先生开始改变自己,他从相状观察得到了启示,开始从言语上对治,在人事开始包容,把胸量扩大,结果他后来生了两个儿子,这个便是花报就出现了。两个儿子都做官,他本来寿命五十三岁,结果活到七十四岁。他本来的官是做到县长,后来做到皇城的高官。

        佛法认为“祸福由因”,这一块是没有错,但是你要同时看到“改变在缘”。这部分外道没看到,外道只会把你的命算出来,他没办法告诉你怎么改变的,这个改变就是调伏。用种种的善巧方便,让你的心有容有忍,往光明的面走。你心态改变的时候,你的果报就改变了。这个就是以空假中三观,来面对你的想法,来调整想法,这样你会从一个比较狭隘的、丑陋的五阴,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五阴,它的主导性就在这个“想”,从这个地方来。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人生“泰苦辣”,想出家?点进来看看,你是否因缘具足[223]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466]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626]

  • 幸福源于善欲,因缘决定命运[516]

  • 佛大战“六师外道”[677]

  • 云淡风轻看结果,全力以赴求因缘[544]

  • 人与人间的相处,有“因”必有“缘”[586]

  • 性格背后有因缘,缺点背后是苦难![646]

  •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当下改变[720]

  • 恐惧因缘生,恐惧因缘灭,解除恐惧最有效的办法[698]

  • 佛说布施功德因缘[853]

  • 佛说“一切皆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850]

  • 人生本苦短,心系苦则长[1029]

  • 面对“无常”,选择摆烂还是报以深情?[1031]

  • 知道什么是无为?看了醍醐灌顶![1272]

  • 每一个心念,都有它的因缘果报[1567]

  • 不是冤家不聚头!南怀瑾谈因缘[1777]

  •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1727]

  •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往昔的因缘[2073]

  • 禅语:因缘一直在变,切勿傻傻坐等![241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