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 佛学研究网
一、因明释名及简要发展史
因明一词源于梵语“希都费陀”(直译),也称“正理学”或“量学”。其中“因”指推理论证的依据,而“明”则是知识和智慧的意思。“因明”本意即:关于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有举出理由而加以论证之意,则显见这一学问属于逻辑思辨的范畴。
因明起源于古印度的逻辑学,传入中国后,经过不断的本土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极具中国文化底蕴和特色的逻辑学科。因明在中国的汉传和藏传两条脉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具特色,和而不同。
在古印度的传统学科分类中,因明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共同构成了“大五明”学科。随着佛教的兴起,被佛教广泛应用,于公元5至6世纪由佛学大师陈那和法称论师等高僧对相关因明推理论式加以改良,并将因明与佛学心明和本体论相关理论糅合,形成佛学量论(佛教认识论),而因明则是其逻辑支撑。自此,新因明以佛学为载体,随佛教的发展传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尽管因明最初起源于印度,但经过长时间的文化吸收与融合过程,如今中国的藏传因明与汉传因明已经成为因明最重要的两个传承体系,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藏传因明最为发展完善、独树一帜。
藏传因明学的传统正式形成始于公元11世纪末。彼时大译师俄·罗丹喜饶在桑浦寺讲学因明,并创办了五部大论学院,在其中设置了因明学科,因明作为藏传佛教经院教育学制中的主要学科和论辩逻辑形式。此后,因明开始成为藏传佛教学府传统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明还伴随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近20多位蒙古族因明学家因明著作和相关论文成果丰富,为因明发展增添了许多色彩。
二、因明学在藏传佛教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宗喀巴大师将“因明学”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他将该学科列为显学五部之首,作为佛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并强调学习五部大论必须先学习因明学,学好了因明逻辑学,才能学好般若智慧学、中观哲学中的缘起性空等哲学理论。
僧人们透过因明学来了解和揭示佛学文化知识,通过以因明学理论的真理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破除盲目、迷信、欲望、无知等不清晰的思维。因明学作为开启《五部大论》等佛学文化教育的推理方式,成为了藏传佛教佛学文化的灵魂,也是传统藏传佛教文化的核心。
三、因明学在社会学科教育发展中的应用
因明的形成远早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并非佛教独有的逻辑学科,因明只是佛学的逻辑工具。由此显见,个别所谓因明是“佛家逻辑”等断言均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明逻辑学的思维方式还可以运用在语言学、历史学、文学、医学、历算学、社会学、技术学、金融学、政治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因明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实践意义及其功能性则体现在解决许多涉及理性思维和哲学问题方面。诸如因与果、时间与空间、存在与虚无、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语言与思维、具体与抽象、共性与个性、统一与对立、相对与绝对、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事物与名称等问题。
不论是在形而上的哲学领域,或是在形而下的实践生活中,因明一方面作为世界观架构的一种基准法则,另一方面亦以方法论的形式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是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具有极高的学术理论价值、且实用价值亦不容忽视的一门学科。
四、因明学研究现状及保护意义
自改革开放后数十年来,藏传因明学逐渐进入人文社科的主流学术视野当中,萨迦班智达的《量理藏论》、宗喀巴大师的《因明七论入门》、根敦珠巴的《释量论释》、普觉•强巴的《因明学启蒙》等藏语文撰写的因明学著作,在专家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均是在这一时期被译为汉文。
1982年,“抢救因明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2006年,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成立。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第一批特殊学科——绝学建设项目,正式将“因明”确立为“抢救性绝学”。
随着“一带一路”这个宏伟建设目标的稳步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被全球各界人士和文化体系所认同,无神论的佛教文化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我们的佛学文化教育体系,尤其是因明逻辑学,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获得了来之不易的新的发展机遇,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宗教人士,和伟大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众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国泰民安,为世界和平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