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佛学研究网
人性是一个从古至今都在被讨论的命题,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到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庄子的人本性无知无欲论;以及后来的性有善有恶论等等;时至今日,人们隐去了人性的深刻内涵,更加注重于尊重人性,人性化管理、人性化设计、人性化教育……甚至要彰显个性。那么,什么是人的“性”呢?
从佛法的角度看,所谓“人性”是众生无始劫来累积的业力和习气的一种展现,所以有善有恶,时善时恶,随着不同的因缘条件,展现不同的状态。依佛在《楞严经》中所说,人性是众生“情”“想”两种习性交织在一起所展现出来的。
《楞严经》卷第八: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情是妄情,具有束缚性、惰性,让众生沉沦生死,就如地球的引力束缚着地球上的一切,不能离开;想是妄想,杂乱、轻扬,可以让众生上升,就如气流可以吹浮物体。想多情少的,或生天上,或为飞仙;情多想少的,则堕入畜生道,重为毛群,轻为羽族。当众生习性中情与想两种势力均等时,即生而为人。因为有“情”,所以人性中有爱恨苦乐;因为有“想”,所以人性中有贪嗔荣辱。
“情”“想”两种习性即是人的成因,也是人的障碍。佛法修行,就是让众生去克服这个“人性”的障碍,让“想”的不是妄想,而是佛法正见,这样,“想”的越明白,修的越有功夫,就越有智慧光明。而“想”的越明白,情执会越来越弱,因“情”而起的贪嗔痴恶业就越少,对众生的束缚就越小,修行自然就越容易成就,超出轮回,往生净土,成就佛果,就不再是梦想。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