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24]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16]

  • 清茶饮语[100]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13]

  • 对松悟禅[131]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51]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5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72]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20]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74]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6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 作者: 虚云老和尚   来自:网络   已阅:891   时间:2022-12-17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2月17日    佛学研究网

        善知识,虚云此次由港还山,路经此地,辱承各位相邀叙谈,莫非累劫之缘。

        善知识,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贤圣,因行果位,一道齐平。

        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

        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是为最上根人说。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风所转,心平二字,谈何容易?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着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末归本,疾得菩提。

        复次佛门略开十宗,四十余派,而以禅净律密四宗,摄机较广。善知识,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众生散处四方,由于出发之点,各个不同,然而到达王所,却是一样有效,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但吾人若今日向这路一逛,明日又向那路一逛,流离浪荡,则终无到达之期。六祖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垂诫深矣。所以吾人要一门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转,如鼠龁棺材,但从一处用力,久自得出。

        若欲旁通余宗,自须识其主伴。禅宗的行人,便应以禅宗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净土宗的行人,便应以净土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律宗密宗亦复如是,方免韩卢逐块之弊。佛门戒律,各宗皆须严持,识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宗趣虽然不同,到头还是一样,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

        今日座中皆上善人,与佛有分,虚云唠叨移时,亦不过为虚空着楔而已。珍重。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法世法之界别[205]

  • 什么是外道?[317]

  • 静波法师:禅宗并非鼓励人们空谈佛法|2023黄梅禅文化论坛[446]

  • 佛法是怎样看待“人性”的?[763]

  • 心为何物?心在何处?心有何用?[1017]

  • 佛法的根本、核心、精髓是什么?[931]

  • 人生靠什么?[932]

  • 用佛法治愈你的精神内耗[1615]

  • 把佛法灌输到生命中[789]

  • 佛法中的“药”[1105]

  • 如何用佛法来提高生活质量?[975]

  • 从佛法中汲取生活智慧——跟工作压力说再见[956]

  • 不要问佛法灵不灵,要问你自己诚不诚[1060]

  • 内卷?内耗?佛法教你如何获得“松弛感”[1046]

  • 佛教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924]

  • 滚滚热浪中,共庇佛法之清凉[893]

  • 从佛法的角度看业力与命运[1356]

  • 现实这些难题,佛法给你解答[1120]

  • 懂得随身携带佛法[1152]

  • 太虚大师:佛法之真价[150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