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中土佛教一直以来,就与名山胜景联系在一起,人们往往把绿荫环绕、清净庄严的寺院当作人间一方净土。佛教自古以来就有亲近自然、注重生态的优良传统,如戒杀护生、不损草木、雨季安居、依山林住等,这正是佛教本有的生态环保思想。
但是,人类由于愚痴和贪欲,自认为是“万物之灵”,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随意盲目地过度开发。如今,我们的家园已经是满目疮痍、不堪负荷了。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森林植被日益减少,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水和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正是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滥杀无辜,才使种种不幸接踵而来。正当人们为“人定胜天”得意洋洋时,大自然的报复已经降临:气候异常,天降酸雨,地起沙尘暴,旱涝灾害连年不断,城市用水频频告急,以前不曾有过的疾病、传染病也相继出现。
现在,该是我们深刻反省的时候了,该是我们痛改前非的时候了,该是我们亡羊补牢的时候了。为了我们的健康幸福,为了人类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深信缘起因果,净化心灵,戒杀护生,少欲知足,勤俭节约,拯救生态,保护环境。这就需要我们从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尽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首先深明缘起。佛教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缘起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世间万物决不是自存独立的。
人与动植物,社会与自然,有情与无情,都是因缘和合、相互依存的。没有清净的水源,我们会干渴而死;没有释放氧气的绿色植物,我们会窒息而死;没有稳定平衡的食物链,我们会饥饿而死。人类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正是佛教所说的“依正不二”。
其次净化心灵。《杂阿含经》中说:“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人的欲望多,造业就多,所受的苦报就多。
因为贪欲,人与人争,不惜违法犯罪;国与国争,不惜发动战争;人与自然争,不惜自掘坟墓。又由于一些利益集团的操纵,甚至有一些国家整个变成掠夺和杀戮的机器,不惜动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对局部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
所以经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就是说,当今社会环保的根本是净化人心,扫除人们的贪嗔痴三毒。我们要高举和平与持续发展的大旗,建设一个没有暴力、没有战争的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平相处,平衡发展,共荣共存。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