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24]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15]

  • 清茶饮语[100]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13]

  • 对松悟禅[131]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51]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5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72]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20]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74]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6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一个人闲的程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687   时间:2022-12-2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2年12月22日  佛学研究网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一句话:“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做闲事。”

        意思是说,一个有志向的聪明人,一门心思都在这个志向上,哪还有心思说闲话,做闲事。

        太闲的人生,消磨的是心智,耗尽的是机缘。

        只有管好嘴、守住心、修好身,才是人处世对顶级的智慧。

        01 闲话不多说:不失底线以有德

        俗话说:“人前不说狂话,人后不说闲话。”

        很多人喜欢说闲话,是因为觉得与自己无关,不会伤害自己。

        殊不知,背后说的闲话,既失去了对他人的尊重,也会陷他人于危难之中。

        《聊斋志异》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小镇里有两户人家,两家人都比较富有,一家姓安,一家姓夏。由于两家门当户对,安家儿子和夏家女儿从小就订了娃娃亲。

        等到两家孩子长大之后,夏家突然生了变故,家世远远赶不上安家了。安家一看,就想退了这门亲事。

        安家想了个计策,说是因为夏家女儿失了贞洁,他们家才想退婚的。

        镇上的人不去了解前因后果,便将此事传来传去,很快整个小镇就都知道了。

        夏家女儿百口莫辩,最终只能跳下悬崖来自证清白,令人惋惜。

        不知前因后果,随意评价他人,只会越了界,也伤了无辜的人。

        流言止于智者。真正聪慧的人,从不参与无谓的讨论,不把闲话当真,远离是非的人和事。

        要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言语应该是沟通的工具,而不要将它变成伤人的利器。

        懂得适时闭嘴,才是一个人最高的德行,也是最好的风水。

        02 闲事不多管:静心修己方能安

        郑板桥在《赠君谋父子》中写道:“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与经历不一样,无法用自己的经验和标准,去干涉别人的生活。

        古今中外,凡有大智慧的人,都会克己复礼,不会妄加指点。

        清朝名臣曾国藩,位高权重。

        他的弟弟曾国潢是一个爱出风头、摆弄权势的人。经常热衷于帮别人办事,还博得了一个好名声。

        同样,曾国藩的父亲也爱替别人出头,经常跑衙门去断官司,插手别人的事。

        曾国藩劝诫他们说,一个人得势时,自然事事行得通,让人觉得你仗势欺人。

        若失势了,只有感受不尽的世态炎凉,甚至会被人落井下石。

        与其多管闲事,把自己推向是非之中。不如专注于修炼自我,心中自然会比别人多一份自信与坦然。

        曾国藩能位列清朝四大名臣之一,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将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修炼自我上。

        只有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才能拥有斡旋于世事中的智慧。

        冯梦龙的《醒世恒言》有云:“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

        朋友之间,少管闲事,给友情多份贴心;亲人之间,少管闲事,给亲情多点空间。

        只有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才能拥有斡旋于世事中的智慧。

        03 闲气不可生:心境豁达才是福

        《黄帝内经》有言:“百病生于气。”

        生活中,我们常因为小事而大动肝火,既容易损害健康,还容易消磨斗志。

        俗话说,少言不生闲气,静修可致永年。不生闲气,不为别人的错误买单,亦可拥有豁达之心。

        著名学者季羡林90多岁,身体还很硬朗,被问及有什么长寿秘诀,他笑着说:“心中不染尘。”

        “不染尘”,就是要保持心中愉快,乐观豁达;有问题去解决,有困难去克服;

        做事情心平气和,不轻易被小事惹恼,这样又何愁不长寿呢?

        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诗人歌德散步,碰见了一个批评家,批评家傲慢地说:“我从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听后并没有生气,淡定地说道:“我恰恰相反。”

        真正的智者,从来不会随便生气。

        生气只能逞一时之快,错当了情绪的奴隶,而忘记审视原因,失去做正确判断的契机。

        闲气不生,心境才会豁然开朗,人生才会幸福。

        04 闲人不可做:恪守初心终致远

        《菜根谭》中有云:“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

        人如果整天无所事事,就容易胡思乱想,甚至把子虚乌有的事情当真。长此以往,消极的情绪也会被放大和积压。

        所以,有时候烦恼太多,不是因为事情太多了,而是因为太闲了。

        沈从文先生曾经多次说过:“我的人生就怕休闲,休闲会失去生活的意义。”

        而他,本身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十几岁开始讨生活的他,当看到身边的人都悠闲无事时,自己便利用空余时间,记录下所见所闻。

        后来为了学习文学知识,只上过小学的他,每天在北大旁听,一节课都不曾落下。

        他从标点符号开始一点点学习,一边开始钻研和创作。

        即便处在人生低谷,沈从文依然闲不住。

        他默默研究起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物研究,还撰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这部被誉为我国服饰的扛鼎之作。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闲,反倒成了一种人生负担。

        人一旦躺进了悠闲的温床,就容易失去努力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

        一个人逐渐废掉,是从没事可做开始的。

        再有精气神的人,闲太久也会颓丧,再有目标的人,长时间不努力也会迷失方向。

        唯有恪守初心的人,才会坚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朱熹说过:“不奋发,则心日颓废;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别把闲着,当成世界给你的“恩赐”。

        时刻提醒自己:

        不说闲话,专心做好自己;

        不管闲事,耐心提升能力;

        不生闲气,开心享受生活;

        不做闲人,用心把握时间。

        一个人“闲”的程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愿你我在通往幸福的路上,少一些闲,多一些生活的历练,一步步脚踏实地,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天下万事,难不过一个“熟”字![286]

  • 遇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法[358]

  • 苏轼不可不读的十首词,人间万事,不过如此[400]

  • 一个人越过越好的标志:嘴贵,耳明,心顺[515]

  • 先做人,后做事,先为人,后处世![475]

  • 笑的力量[530]

  • 钱是一面镜子,照出你的人生[481]

  • 《易经》说初一,一年从头吉[645]

  • 笑着吃亏的,都是聪明人[616]

  • 5个因果等式,道出人生的真谛[1343]

  • 懂了五个底线,你将不再彷徨[645]

  • 喝杯茶,找回自己的初心[778]

  • 正确使用好自己的身体,就能“复归于明”[831]

  • 能笑着低头的,都是聪明人[836]

  • 起心动念,力透宇宙!愿力才是我们生命的原动力[936]

  • 这六种习气,是我们烦恼的根源,教你认识它、对治它![1113]

  • 停止精神内耗,学会不在意[1254]

  • 记住这三句话,治愈90%的迷茫[1190]

  • 不透支自己,是一个人最大的自律[2136]

  • 幸福的底线![108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