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31]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06]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09]

  • 人生的底线[135]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1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2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27]

  •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义[151]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34]

  • 值得去坚持的能力[158]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87]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150]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976   时间:2022-12-27   录入:wangwencui


    2022年12月27日    佛学研究网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和疫情形势的动态变化,大家的心也被身边或网络上有关疫情的信息所牵动着,有的人“阳了”,有的人已经“阳康”,还有的人在为可能发生的感染做着准备。

        佛陀曾对波斯匿王说过,世间有五件事情不可避免,疾病便在其中:“应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应病之法欲使不病,此不可得;应死之法欲使不死,此不可得;应磨灭之法欲使不磨灭,此不可得;应尽之法欲使不尽,此不可得。”(《出曜经》卷三)由此可见,作为佛教所说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之一的疾病,在我们的一生中可以说人人难免。那么被誉为“大医王”的佛陀,能够为众生“应病与药”、对机说法的佛教,对于疾病是如何阐述和分析的呢?

        病的分类

        佛法将我们的生命解读为“五蕴身”,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合而成。其中色是属于物质方面的色法,受、想、行、识则是属于精神方面的心法,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集合才形成了这个身体,从而成为一个有知觉的人。因此《涅槃经》中将病分为身病与心病两种。

        组成物质的色法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地属坚性,代表着我们身体中的骨节与皮肉;水属湿性,代表着身体流动的血液;火属暖性,代表着身体中的温暖与热度;风属动性,代表着身体中的呼吸与气息。若是脱离了这四大原质,便没有了这个身体。

        身体既由这四大原质合成,其中如果有一个失调,即会病痛丛生,如筋骨痛即为地大失调,血液中毒为水大失调,热度高为火大失调,气喘为风大失调,这些都被佛教认为是由于身体原质的失调而引起的病痛。

        心灵或精神上的疾病被称为心病,往往由于太过喜欢、忧愁过度、极其恐怖、愚痴无明等引起,失去了心的平和,便招致褚病。在现代心理学上,将人们在精神上受到刺激,从而引发的疾病定义为精神类疾病;但在佛法中的唯识学上,人们精神、心理上生出的病,则被称为烦恼病。

        这类烦恼病由六种根本烦恼组成:贪、瞋、痴、慢、疑、恶见。由这六种根本烦恼又衍生而出忿、恨、恼、覆、诳等二十种“枝末烦恼”,又叫做“随烦恼”,这些烦恼都是由我们心理不正常而引起的疾病。

        疾病成因

        人之所以生病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当的纷繁,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龙树菩萨则在《大智度论》中说:“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报故,得种种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也就是说,还可以用前世恶业招致(业障之病)和今世风热引发(四大之病)这两种情况来区别疾病的起因。

        业障病且置毋论,单说四大之病,有的病是由于饮食不节引起的,有的病是由于身体的过劳引起的,有的是由心理的问题引起的,有的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起因也已十分复杂,佛陀在多部经典中都有说明:

        如《杂阿含经》卷十五中说到疾病的起因有六种:因风起、痰阴起、涎唾起、众冷起(这四项主要在于细论四大不和谐所引发的病貌)、因现事起、时节起:即季节因素。

        再如《金光明经·除病品》中也提到三种致病的因素:一是四大诸根因素,即人体本身的体质因素造成的问题;二是饮食时节因素,即饮食造成的问题;三是四季时令因素,即环境造成的问题。

        又《佛说佛医经》中说人得病有十种原因: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

        不难看出,智慧圆满的佛陀对于疾病的起因和分类是相当细致周全的。后世历代祖师在弘传佛法,尤其是指导修行的过程中,也往往因地制宜地将疾病起因加以剖析,以便“对症下药”:

        如天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说病起的因缘有六类:四大不顺、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所为、业起故病;《小止观》中也论及三种得病的因缘:

        四大增损病相(讨论四大元素引发之不同病相)、五脏生患之相(述说五脏功能失调时造成疾病不同的表现)、鬼神所作得病(即因鬼神的作祟导致人的疾病)

        由此可见,佛经中常说的众生之病有八万四千之多,也并非是夸张。更何况除了四大不调的身病,还有贪嗔痴等种种烦恼的心病。身体健康的人也有烦恼,这烦恼病又往往最难治疗——想要找一个身体完全健康的人已经不易,若要找一个心中毫无烦恼的人只怕更要难上百倍。

        因此,众生之所以为业障苦恼众生,可以说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是病;从地狱道到天道,没有一个不是病人。那么佛教认为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疾病,怎样的方式治疗疾病呢?(未完待续)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33]

  • 略述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204]

  • 佛教不赞叹没有智慧的“老实人”[355]

  • 争还是不争,佛教是如何看待“争取”的[335]

  • 佛教讲众生平等,取名为何却“论资排辈”?[371]

  •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一键打开佛教世界观[326]

  • 《封神》里的“魔”,佛教中有吗?[338]

  • 只有认识自己 未来才有方向[350]

  • “劫”到底是什么?究竟能否躲得过[534]

  • 佛教涅槃的含义[688]

  • 佛教中的端午遗俗[654]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607]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781]

  • 佛教的忏悔观[1350]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971]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841]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846]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825]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781]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91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