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16]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08]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02]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13]

  • 远离你身边的“老实人”[117]

  • 真正厉害的人,都学会了“不生[121]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66]

  • 无所障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117]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57]

  • 空有无碍,进入中道的平衡实相[102]

  • 能改变命运的是你自己[114]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4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白话《唐高僧传》丨释慧明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387   时间:2023-1-2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1月2日    佛学研究网

        (十)杂科声德

        陈扬都光宅寺释慧明

        【译文】

        释慧明,姓氏不详,仪貌与西北一带少数民族相近,故当时的人多称之为胡明。但他口齿灵俐,辩才无碍,一出口则语惊四座,闻者都极表赞叹。后来他杂糅经论,傍寻书、史,只存意旨,不取文句。陈文帝在位时,多营斋福,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当时,因慧明博学多识,口若悬河,每有唱导,大家无不推举他,而他也认为自己才力有余,一般都很欣然从命。他博引古今,盛讲三世,遂使闻者凝神,恐其早歇。

        太建五年(公元五七三年),陈宣帝将事北征,观兵于河上,并派大都督程文季,领兵屯于淮浦,与齐军对阵。两军相互对峙,杀气逼人。帝甚感忧虑,乃于太极殿中烧龟壳以占卜,一烧,龟纹长裂,君臣失色,因这乃不祥之兆也。

        遂请百僧举办斋会。因此斋会学办得很匆促,未向大家详细说明建此斋会之用意。等到行香之后,才说出龟卜不祥之事。此时慧明大声说道:“卜征龟破,可谓千里顺通,既是文季先锋,龟纹长裂,岂不是一期利捷?”当时有人以为这是巧言浮饰。

        其年四月中,在大小岘(在今湖北襄阳南)与齐大战,俘虏援兵二十余万大军行进途中,吕梁彭越所向披靡。陈宣帝遂下敕云:“此次出征讨伐,所获梁土,江淮二百余城,东西五千余里,这与慧明所释龟纹长裂之兆正相符应。”自那之后,慧明声誉愈隆,朝野推崇。

        【原典】

        释慧明,不知何许人,仪貌像胡,故世以胡明为目。然其利口奇辩,锋涌难加,摛①体风云,铭目时事。吐言惊世,闻皆讽之。后乃听采经论,傍寻书史,捃拾大旨,不存文句。陈文御世,多营斋福。民百风从,其例遂广。众以明骋衒唇吻,机变不思,诸有唱导莫不推指,明亦自顾才有力有余,随闻即举。牵引古今,包括大致,能使听者欣欣,恐其休也。

        宣帝在位大建②五年,将事北征,观兵河上,已遣大都督程文季等,领军淮浦,与齐对阵。雄气相倾,帝甚忧及,乃于太极殿中,命龟卜之。试拄腹文,飒然长裂,君臣失色,为不祥也。即请百僧,斋时一会,临中仓卒,未测所由。及行香讫,乃陈卜意。明抗声叙致,又述缘曰:“卜征龟破,可谓千里路通。既其文季前锋,岂不一期利捷?”时以为浮饰也。

        至四月中,次大小岘③与齐大战,俘虏援兵二十余万,军次樵合,吕梁彭越,前无横阵。故下敕云:“今岁出师,薄伐边服,所获梁土,则江淮二百许城,东西五千余里。然龟腹长文,号千里也。远验明言,宛同符契。”故明承此势,为业复隆。偏意宗猷,达悟登白者,其量宏矣。莫测其终。

    【注释】
    ①摛:舒张之意。
    ②大建:应为“太建”,乃宣帝年号。
    ③岘:即岘山,位于今湖北襄阳南。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94]

  • 白话《梁高僧传》丨弗若多罗[200]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无谶②[191]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无谶①[297]

  • 白话《梁高僧传》丨佛驮跋陀罗②[489]

  • 白话《梁高僧传》丨佛驮跋陀罗①[274]

  • 白话《梁高僧传》丨佛陀耶舍[272]

  • 白话《梁高僧传》丨卑摩罗叉[275]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摩流支[216]

  •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④[28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③[29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②[28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①[394]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摩耶舍[58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佛念[2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僧伽提婆[334]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摩难提[425]

  • 白话《梁高僧传》丨僧伽跋澄[350]

  • 白话《梁高僧传》丨帛尸梨蜜[394]

  • 白话《梁高僧传》丨帛远[35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