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认知不足,智慧不够,生活就难[108]

  • 生命中没有巧合!你经历了什么[102]

  • 抱怨,会错过你的善法因缘[107]

  • 六祖惠能与曹溪禅[106]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②[135]

  •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107]

  • 人生需要五面镜子![153]

  • 当你有这几种征兆的时候,说明[149]

  • 成年人的放下:一半是理解,一[161]

  • 欲为苍鹰,勿与鸟鸣[166]

  • 做人的最高境界:“四不尽”[157]

  • 凡事往好处想,生活往简单过[195]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普贤大愿的现代解读——温金玉:行胜于言
     
    [ 作者: 温金玉   来自:网络   已阅:521   时间:2023-1-7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1月7日  佛学研究网

        在中国佛教传统信仰中有四大名山之说,四大名山即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了中国佛教的特质。明清之后,“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的说法一直在民间盛传。

        其实四大菩萨是佛陀悲、智、行、愿四种性德的人格化,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佛教民众信仰的象征。

        佛门中的行者

        峨眉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就是佛门中的行者。他所践行的是以智慧上求无上佛果、以慈悲下化无量众生的菩提道,高扬着大愿大行的旗帜。

        普贤菩萨的梵文名称是“三曼多跋陀罗”,尊号是“大行普贤”,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

        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

        普贤菩萨,位居等觉,证同于佛。将来成佛,名“智刚吼自在相王佛”,今示现菩萨身,为诸佛长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与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萨智德、证德相对。

        文殊与普贤一同辅佐释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教化众生,为释尊的得力助手。文殊菩萨驾狮子侍佛左方,普贤菩萨乘白象侍佛右方,显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证相应,般若与三昧相即。所以有的寺院山门前会一边立狮子,一边立大象,代表理事圆融、知行合一。

        华严海会,由释尊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组合,一佛二菩萨,共称“华严三圣”。在万经之王的《华严经》中,文殊菩萨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能证之智;而普贤菩萨则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以及所证境界。

        我们常见的普贤菩萨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披彩衣,手持莲花,华上置经,面如满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

        所谓“大行菩萨称普贤,重重愿海浩无边。端严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宝莲。一切三昧皆自在,本来妙德尽周圆。宝威来赞娑婆化,灵威神通震大千。”

        我们习惯上说般若是诸佛之母,众生修行以求智慧解脱,而龙树菩萨更认为慈悲是智慧的根本:“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

        所以,生起大悲心是菩萨成就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佛教里,普贤菩萨被称为“十大愿王”,就是发菩提心的最好说明。

        无边的愿行昭示着普贤菩萨的殊胜之处,修持法门中,信、愿、行是成就佛道的基础,修行的次第也称为信、解、行、证,可见“行”在佛法中所占的地位。

        菩萨的愿有总愿与别愿之分。

        总愿就是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而别愿是因菩萨发心之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有四十八愿,药师佛发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发有十大愿。菩萨的行愿就是行菩萨道。

        菩萨行具体构成的内容主要有“六度”和“四摄”,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救度众生为己任。

        弘一大师认为: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其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

        可以说《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核心内容,而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则是《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在。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基于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而实际上虚空界乃至众生界都是无有尽头的,这十大愿行也就永无穷尽。

        道贵践行,说食不饱。佛教的修持主要体现为信受奉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佛法的真义,世尊的本怀。

        一部《西游记》告诉我们行者的脚步,唐僧师徒所有的成就不是建立在神通变化上,而是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的行程中。

        普贤大愿的现代解读:生命重在践行

        普贤菩萨的象征意义在于,修行者不仅要有大愿心,更须修大行,不仅信佛,更要行佛,重在“行学佛行”。

        弘一法师赞叹曰:“愿得普贤真愿行,常乐利益诸众生。”

        修行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也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自己要真参实修,自觉自证。

        如江州崇胜御禅师的教化,有僧问:“如何是学人受用三昧?

        师曰:“横担拄杖。”

        曰:“意旨如何?”

        师曰:“步步踏实。”

        生命中要提升我们的执行力与行动力,脚踏实地去闻思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句名言:想永远都是问题,只有做才会有结果。

        当年孔圣人就表达“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夫子更警示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君子应以自己的言语超过自己的行动为耻辱”。特别强调“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圣人认为行动比言说更有说服力。

        今天在清华大学的日晷上就刻着“行胜于言”,秉承着圣人之道,想想真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小时候读过荀子的《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我们今天喜欢的“阳明学”,其主旨就是要“致良知”,而达成良知的途径即是“知行合一”。

        明代林鸿有诗曰:“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谈乃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所以普贤大愿的现代解读,就是生命重在践行。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疫情当下,最好的活法,就1个字![494]

  • 你的言行,藏着灵魂的模样[522]

  • 人的好运从哪来?[905]

  • 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1151]

  • 九大菩萨分别管啥事儿?看看你与哪尊佛菩萨有缘[1493]

  • 人性的悲哀,就是做着最坏的事,却说着最善良的话[954]

  • 论华严三圣的关系[1669]

  • “说谎”只是件小事?NO!它会导致诸多可怕后果[2459]

  • 华严三圣之三圣圆融观[3052]

  • 真正的成熟,就是不动声色去修心[2438]

  • 自己有没有修行?问问这几个问题[1864]

  • 您的命运如何,不需要问别人![1874]

  • 华严三圣与华严五祖[2093]

  • 温金玉:我们所有的迷惘皆来自“不识相”[2292]

  • 温金玉:地藏信仰的现代诠释[1902]

  • 法师教你日常生活中如何禅修[2415]

  •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1833]

  • 中国"普贤学″与"中国化"普贤信仰诠释蕴涵[9470]

  • 家人反对她去寺院,看看这位居士是怎样转违缘为顺缘的![1999]

  • 温金玉:弥勒信仰的现代诠释[377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