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18]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09]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02]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13]

  • 远离你身边的“老实人”[117]

  • 真正厉害的人,都学会了“不生[121]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68]

  • 无所障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117]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59]

  • 空有无碍,进入中道的平衡实相[102]

  • 能改变命运的是你自己[114]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4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柯迦罗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28   时间:2023-1-27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1月27日    佛学研究网

        (一)译经

       魏洛阳昙柯迦罗

        【译文】
        昙柯迦罗,汉语意思是“法时”,原本是中天竺国人,其家世代都很富有,一直都修行梵福禅定。迦罗幼年时便很有才华与悟性,气质形貌过人,书只要读一遍,便能通晓文义。撞长研学《四围陀论》,凡风云气象、天文星宿、图谶征应及天道变化等高深学说,无不备悉。迦罗自称,天下的典章礼仪知识,皆能了然于心。到了二十五岁那年,迦罗有一次进入一处僧人房舍,看见了《法胜毗昙》这部经典,随意翻阅了一下,却茫然不解,再认真研读,结果更加糊涂,于是迦罗叹道:“我苦学多年,博览专精于各种经文典籍,义旨无须深入探考,文字不用重复阅读。今天见到佛教书籍,却顿出意料之外,我应当深入探寻其中深奥的义理情致,定会发现它别有精微之义。”于是他携带《法胜毗昙》经卷进入僧房,请一位比丘为他稍稍讲解,体悟到因果之相随、三世之循环的道理,才知道佛教经典的博大精深,实非世俗之书所能及。于是迦罗便舍弃了世俗的荣华,出家为僧刻苦修道,开始诵读大、小乘经及诸部《毗尼》经典。

        迦罗看重游历四方宣传教义,不喜欢固守于一地一事,因而在魏嘉平年中,来到了洛阳。那时魏国范围内虽然已经有佛教传播,但是教风衰敝,因为剃发为僧的制度风俗各不相同,甚至有很多僧人不遵守戒律的情况出现。迦罗便设立恢复斋戒忏悔的礼仪,开展各种佛教法事。迦罗既来到洛阳,便在魏国境内广为推行佛法。当时曾有几位僧人共同请迦罗翻译戒律方面的经典,迦罗认为律藏佛书编排谨严,文字繁多而广博,眼下佛教尚未昌盛,肯定没有什么用处。因此迦罗译出了《僧祇戒心经》,权供日常之用,进而请来印度僧人建立僧人受戒的规则和仪式。中国的佛教戒律,正是从此开始的。迦罗后来下落不明。

        【原典】

        昙柯迦罗,此云法时,本中天竺人,家世大富,常修梵福。迦罗幼而才悟,质像过人,读书一览,皆文义通畅。善学《四围陀论》,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赅综。自言天下文理,毕己心腹。至年二十五,入一僧坊看,遇见《法胜毗昙》,聊取览之,茫然不解,殷勤重省,更增惽漠,乃叹曰:“吾积学多年,浪志坟典,游刃经籍,义不再思,文无重览。今睹佛书, 顿出情外,必当理致钩深,别有精要。”于是赍(jī)卷入房,请一比丘略为解释,遂深悟因果,妙达三世,始知佛教宏旷,俗书所不能及。乃弃舍世荣,出家精苦,诵大、小乘经及诸部《毗尼》。

        常贵游化,不乐专守,以魏嘉平中,来至洛阳。于时魏境虽有佛法,而道风讹替,亦有众僧未禀归戒,正以剪落殊俗耳。设复斋忏,事法祠祀。迦罗既至,大行佛法。时有诸僧共请迦罗译出戒律,迦罗以律部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译出《僧祇戒心》,止备朝夕。更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中夏戒律,始自乎此。迦罗后不知所终。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显①[94]

  • 白话《梁高僧传》丨弗若多罗[200]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无谶②[191]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无谶①[298]

  • 白话《梁高僧传》丨佛驮跋陀罗②[491]

  • 白话《梁高僧传》丨佛驮跋陀罗①[275]

  • 白话《梁高僧传》丨佛陀耶舍[272]

  • 白话《梁高僧传》丨卑摩罗叉[275]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摩流支[216]

  •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④[28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③[292]

  •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②[28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鸠摩罗什①[394]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摩耶舍[58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佛念[293]

  • 白话《梁高僧传》丨僧伽提婆[334]

  • 白话《梁高僧传》丨昙摩难提[425]

  • 白话《梁高僧传》丨僧伽跋澄[350]

  • 白话《梁高僧传》丨帛尸梨蜜[395]

  • 白话《梁高僧传》丨帛远[35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