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16]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09]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02]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13]

  • 远离你身边的“老实人”[117]

  • 真正厉害的人,都学会了“不生[121]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66]

  • 无所障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117]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57]

  • 空有无碍,进入中道的平衡实相[102]

  • 能改变命运的是你自己[114]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4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三句话看清一个人,一看一个准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75   时间:2023-1-2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1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孟汉卿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深以为然。

        世有百态,人有千面,有人值得深交一辈子,而有人却只能敬而远之。

        自古以来,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少人错付了真心,也蹉跎了一生。

        与人相处,不怕人心隔肚皮,就怕你看人用眼不用心。

        若想看清一个人,通过这三点就够了。

        01 生气见人品

        《庄子·庚桑楚》中讲: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人活于世,高兴可以伪装,但愤怒却无法掩饰。

        敬重时不欣喜,侮辱时不愤怒,不被情绪左右,才是一个人最好的品质。

        有一日,国学大师季羡林与好友外出吃饭,邻桌是一对母子。

        他们吃到一半时,母亲将孩子放在椅子上,自己去了洗手间。

        可孩子却不小心从椅子上掉了下来,嚎啕大哭。

        季羡林见状,赶忙把孩子抱回椅子上。

        孩子的母亲也听到了哭声,从洗手间冲出来,不由分说的冲着季羡林破口大骂:“你这么大的人了,居然欺负一个小孩,我今天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季羡林没有辩解,坐下继续吃饭。

        可周围的顾客看不下去了,纷纷为他打抱不平:“你可真过分,明明是孩子自己摔倒了,这位先生好心把孩子抱起,你非但不感谢,还破口大骂。”

        孩子的母亲自觉理亏,便匆匆离去。

        事后,好友问他:“你被人家指着鼻子骂,为何不还嘴?”

        季羡林笑着摇摇头,说道:“与她生气争吵,事情只会越来越严重,她也是爱子心切,多理解一下是应该的。”

        梁实秋曾说:“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太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宜。”

        遇到生气的事,若是恶语相向,谩骂无度,只会让人觉得心胸狭窄,毫无修养。

        若是能控制情绪,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适当的方式沟通,才能避免纷争,减少祸端。

        要知道:一个人生气时的反应,体现了他最真实的人品与修养。

        睚眦必较只会怨恨加深,有仇必报势必两败俱伤,不如付之一笑,宽容谅解。

        只有经得起怒火考验的人,才是真正人品好的人,只有人品好,运气才会好,人生才能平安顺遂。

        02 落难见人心

        庄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人心复杂,事不出,不知道谁浓谁淡;人不品,不知道谁真谁假。

        时间如流水一般,可以洗净虚假;困难如利刃一样,可以点破人心。

        真正的感情,经得起岁月的打磨;虚伪的友情,经不起风雨的侵袭。

        北宋时期,步入晚年的范仲淹因主张变革,被贬出京城。

        一夕间,往日交情甚好的同僚纷纷与其划清界限,生怕连累到自己。

        唯独有个叫王质的官吏,平时与范仲淹交情甚少。

        但听到他被贬后突发重疾,便立即前去探望,细心安慰。

        后来,范仲淹离京时,他带了美酒与吃食,一路将其护送到城门外。

        有人问他:“人走茶凉,你不必如此,难道不怕株连九族,惹祸上身?”

        可王质却说:“即便范公落难,他依旧是我敬佩之人!”

        不经一事,不懂一人,对于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情,谁是假意,此时便一清二楚了。

        俗话说:“时间识人,落难识心。”

        只有真正经历了才能懂得,有些人在你落难时,才能看清他的真面目。

        当你春风得意时,簇拥在身边的人,那只是虚假的表象。

        而在你落难时,愿意为你撑伞的人,才是真正可贵的朋友。

        他们不会因你高贵而谄媚,更不会因你落魄而嫌弃。

        时间就像筛子,能把真正的感情筛选出来,让真情更珍贵,让假意被驱散。

        虚情假意的人,早晚会露出破绽,一同经历过风雨的人,才能患难与共。

        03 谈钱见人性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讲:“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为人处世,立身要厚道,不拘泥于浅薄,内心要真诚,不自私自利。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一生都被金钱利益所困扰,从而鬼迷心窍,甚至抛弃道义。

        古时候,有位穷书生,母亲病重,奈何无钱医治。

        于是,他向当地富商借钱,并写下欠条,承诺母亲病愈后,定会如数偿还。

        可在母亲痊愈后,书生便开始躲着富商,迟迟不肯还钱。

        后来,书生又听闻富商家中失火,房屋钱财一烧而尽,借据也被烧毁,便更加肆无忌惮,丝毫没有还钱的打算。

        一日,富商需要资金周转,便找到书生想让他还钱。

        书生却以无凭无据为由拒绝了。

        怎料,借据被烧只是富商考验书生的计谋,若是借据被烧毁,书生还能如数还钱,他便打算让书生到自己的商铺当掌柜,给他个好前程。

        可书生却为了几两银子,自断后路,富商将他告上朝堂,不仅要将钱财如数奉还,还要入狱数月。

        一时间,书生成了臭名昭著的失信之人,得到邻里的无尽嘲讽与唾弃。

        书生的母亲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寻了短见,从此书生孤苦无依。

        金钱利益,就是一块试金石,是最能直面人性的所在,能看到人性最为丑陋的一面。

        《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心中有道义和良心的坚守,不会为了金钱利益,消磨感情,背信弃义。

        而小人却会为了金钱利益,不顾良心,贪婪无度,失去原则。

        遇到这种人,定要趁早远离,一旦产生利益冲突,定会让你绝望透顶。

        要知道:金钱虽不是万能的,但却是窥探人性最好的一面镜子。

        《增广贤文》中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看清一个人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脾气,验证了人品;落难,检验了人心;钱财,看透了人性。

        真心相待的人,不可辜负;虚情假意的人,趁早远离。

        往后余生,愿你我都能识人心、辨伪善,与良人结交,与贤人相伴,也希望所有善良之人得到优待,所有心怀叵测之人无处遁形。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真正厉害的人,都学会了“不生气”[121]

  • 水不饮,不知冷暖,人不处,不知好坏[278]

  • 世上最无用的一件事[438]

  • “贪了人世的便宜,会吃天道的亏”[435]

  • 这段话,足够叫醒所有人[510]

  • 东西太多的空间,会消耗人的能量![625]

  • 世上所有的福气,都是你积累的人品和善良[644]

  • 这5个“晚点定律”,对生活非常有用[712]

  • 生气见人品,低谷见格局,得意见教养[790]

  • 疾病是另一种爱,它提醒我们从错误中醒来[744]

  • 遇人藏住事,遇事沉住气,生气压住火[888]

  • 人活一世不过百年,这三样东西没有人留得住[1066]

  • 经一事长一智,遇一人懂一人[951]

  • 生气忍三刻,凡事等三天[958]

  • 良心和人品[1458]

  • 三个瞬间,看清一个人[1688]

  • 人与人最好的关系:始于志趣,忠于人品,久于真心[1452]

  • 看清一个人,不用试探,不用猜测,只要......[1777]

  • 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来的风平浪静[1726]

  • 人生最高境界:不生气,不抱怨,不强求[180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