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你笑起来真好看:微笑的修行[103]

  • 过好每一个当下[120]

  • 焦虑了吗?这份焦虑拯救指南,[148]

  •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本来面目[140]

  • 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在中土的展[125]

  • 人这一生,只欠自己[155]

  • 岁月不饶人,善忘是高人[137]

  • 任何人的苦乐,都有前因后果![136]

  • 人生的底线[153]

  • 在岁月中修养自己![135]

  •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15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144]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节后上班如渡劫?听取高僧一番话,不用渡劫心也轻
     
    [ 作者: 圣严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934   时间:2023-1-28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1月28日  佛学研究网

        今天是大年初七,迎来了兔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上班第一天“开始7天渡劫”词条登上了微博热搜,足以见大家对节后上班的抗拒与不适应。

        开工首日,在迎新纳福接好运的同时一起来听听高僧对于工作的谆谆教诲吧!愿您前兔似锦、大展宏兔!

        文/圣严法师

        人不可能离开工作,而且愈是有理想,愈是对生活保持积极态度的人,工作愈是做不完。但是,你还要有本事活得很愉快,否则,这个人需要你照顾,那个人需要你关怀,这件事要马上处理,那件事也要在时限之内完成,你就会手忙脚乱,过得非常紧张。

        给工作分出轻重缓急

        我们可以选择不要被工作驱使,做任何事情前都要分出轻重缓急、大小内外,先处理好近的、急的、重要的,然后再做其他的事情。虽然目标要远大,可是开始动手的时候,要由近处、小处着手,想要把千头万绪在同一个时间内理清,这只是贪念罢了。

        以读书为例,我每天要读的书很多,除了佛学的书之外,古代的书、现代的书、中文、外文,要看的实在太多了,这辈子大概是读不完了,怎么办呢?急着要看,马上非看不可的,我就先看,看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只是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有的就必须要详细地看,端视情况调整。

        一样一样地完成

        吃东西的时候也是一样,看到好吃的东西,大部分的人会想要每样都尝一下,这时就要有自制能力,看一看、想一想,哪一样东西最适合我们吃的就先吃,哪一样东西只是想吃,但不一定需要吃,就暂时不吃,如此一来,心情就缓和下来了。

        一个人只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两只脚,想要同时完成许多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要按部就班,有次序地安排好、计划好,一样一样地完成。如果能够这么做,你就不会着急,工作速度一定很快,却又能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情。

        全心全意地投入

        对一般人来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工作就是工作,不要一边工作一边埋怨、发牢骚,或是一边指桑骂槐、很不满意,这样就是敬业、就是修行。反之,如果懈怠草率,做任何事都觉得懒洋洋的,就不是修行了。这与工作的时候讲求敬业乐群,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讲求同舟共济是相同的。因此,修行的基本观念,就是全心全意地投入。

        有一次我在国外,有个信众煮菜给我吃,她说自己是以修行的心煮这道菜的,用来供养法师。我听得满心欢喜,我告诉她:“这个菜里面,已经具足了诚恳心、菩提心、恭敬心、供养心,这确实是修行。”

        我们做任何事时,如果都投以全心的真诚,那就是修行,修行与工作原来就是不相抵触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做比较专门的、持续的修行,工作中与工作外的修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把“心”放在同一件事上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笨”弟子,他的名字叫愚路或小路,各位可参看拙作《圣者的故事》。愚路很笨,因为他的心无法集中,非常散乱,他没有办法记住任何完整的一句话。教他一首偈,他不是念了上句忘了下句,就是念了下句而将上句忘了。在寺院附近放牛、牧羊的小孩,都因听他背诵而把偈子背熟了,可怜的愚路却连一句也记不住。

        后来,佛陀就教他念两个字“扫帚”,然而,他依旧是念了“扫”就忘了“帚”,记住“帚”却把“扫”忘掉。于是,佛陀就教他替僧团大众擦鞋,并且告诉他念两句话:“我拂尘,我除垢。”佛问他:“懂不懂呢?”他说:“懂了。”于是,他就天天擦鞋子,并且边擦边念:“我拂尘,我除垢。”

        后来,他突然明白了尘垢有内外之分,佛陀教他拂除的是内在的烦恼尘垢,是贪欲、瞋恚、邪见的尘垢。就这样,他便断除烦恼,而证了阿罗汉果。他整天替人擦鞋子,将身心都投注在“我拂尘,我除垢”的方法上,这就是“制心”,也就是把“心”放在同一件事、同一观念上,继续不断地做下去,这是禅法的源头。

        所以,禅宗的修行不一定要打坐,《六祖坛经》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因此,打坐不一定是禅宗的禅,倒是吃饭、睡觉、屙屎、撒尿等日常生活,是禅门修行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工作上遇到逆境的时候,第一个要想:这原本就是在我的预料之中,我早就知道一定会有困难,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困难而已。接着就要想办法解决眼前的逆境。

        首先,当然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就要找专业的人,或是比自己更高明的人帮忙,或是几个人一起讨论,因为单独一个人的思虑比较难以面面俱到,若是两个人、三个人一起讨论,很可能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就把问题处理好了。所以,心情镇定地面对问题而不慌张,并适当地求援,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居安思危

        很多人觉得顺境很好,其实人在顺境的时候,难免志得意满,常常会埋下失败的种子。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时时刻刻要谦虚、谨慎,不能趾高气扬、傲慢、自以为是。因为任何事情的成功顺利,都不完全只靠自己,所谓时势造英雄,这和时代背景有关,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也和当时你所结交的人、相处的人有关系。

        到了高峰,要知道接下来是会下坡的;下坡之后,另外一个高峰还会起来。人生的过程就像山峰起伏,处顺境的时候不可以骄傲,处逆境的时候不需要灰心。我们必须要记住,随时随地都会有新的可能发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99%靠千刀万剐[38]

  • 七个方法,让自己安静专注[33]

  • 高手,都学会了从刻意学习中获益[618]

  • 真正的高级,是慢和少[589]

  • 直线做事,曲线做人,读懂受益一生[596]

  • 佛说:最大的逃避,是你从不让自己停下来[714]

  • 善用其心,逆境也能种福田[712]

  •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都很“笨”[1014]

  • 被疫情颠覆的认知,现在知道还不晚[1061]

  • 你以为的,未必是真![882]

  • 让你痛苦的,就是来渡你的[929]

  • 顺境修力,逆境修心[937]

  • 这个时代比情商更重要的,是逆商[757]

  • 每个人自带能量:让自己拥有强大能量场的五大秘密[1573]

  • 王阳明:真正内心强大的人,身上往往有四种“力量”[1184]

  • “心灵枯竭”的根本原因:你认为你是自己的心智[1158]

  • 在逆境恶缘中保持善念[1043]

  • 控制不住情绪怎么办?提升觉知力的方法[1095]

  • 逆境,是一种恩典[1028]

  • 真正磨你的,一定是度你的![195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