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三候:海棠[116]

  • 格局大了,你就顺了[109]

  • 如果事与愿违,等一等也没关系[102]

  • 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113]

  • 远离你身边的“老实人”[117]

  • 真正厉害的人,都学会了“不生[121]

  • 学佛之人如何修学念佛,才不走[166]

  • 无所障碍,是从我们众生这边来[117]

  • 人与人之间,有“因”必有“缘[157]

  • 空有无碍,进入中道的平衡实相[102]

  • 能改变命运的是你自己[114]

  • 失而不怒、得而不骄、静而不争[148]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惊

    二十四番花信风丨雨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中国禅宗原始的宗风:梁代三大士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05   时间:2023-1-31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1月31日  佛学研究网

        南北朝梁武帝时代,达摩、宝志公、傅大士共称梁代三大士。

        达摩大师为西天正法眼藏自上而来二十八祖,秉承先师般若多罗尊者的遗命,欲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以绍隆佛种,普利众生。即自东渡,先到中国南海。梁武帝得知后非常敬仰,派人到南海专程接到金陵。达摩大师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答:“实无功德”。梁武帝出乎意外,道:“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达摩回答:“这些无非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梁武帝再问:“那怎么才是真功德呢?”达摩回答:“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师曰:“廓然无圣!”帝继问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契,达摩遂辞行。

        帝后举问宝志公,志公曰:“陛下还识此人否?”帝曰:“不识”。志公曰:“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帝悔,遂发兵马去追请。宝志公说,陛下就是发动全国人去请,大师也不回来了。达摩大师刚走到江边,回头一看,后面有许多兵马追赶而来,大师随手折了一支芦苇,掷在江上,脚踏芦苇渡江而去。

        2007年8月,南京市博物馆一支考古队在浦口大顶山狮子峰进行考古时,发现了达摩大师“一苇渡江碑”,并发掘出了梁武帝所建的定山寺遗址。达摩后北上到了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得神光僧,为法忘身,以大勇猛,断臂求法。达摩嘉许其志,知为法器,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有天,慧 可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道:“诸佛法印,非从人得。”慧可禅师听了感到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答:“将心来,与汝安。”慧可 沉吟好久,答道:“觅心了不可得。”师道:“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慧可留在祖师身边九年以锤炼心性,终彻悟心源,做了禅宗二祖。后来古人写了一付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上面提到的宝志公禅师,是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公的身世离奇,相传一位朱姓妇人听见鹰巢中婴儿啼哭声,从树上把他抱下,扶养长大,说他的长相“面方而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 梁武帝曾诏请以丹青驰誉于南朝的张僧繇为宝志禅师画像,宝志一时兴起,现出十二面观音像,妙相殊丽,或慈或悲,使素有第一佛像画家之称的僧繇,无法成笔。当时四川有一位真正得道的高僧,叫做宝香禅师,在四川住了很多年,以种种方便法劝大家断恶修善。当地风俗,每逢祭祀必杀生。法师每年苦苦劝他们不要杀生, 没人听他的。不但没人听,反而讥笑他。法师非常难过。有一年,有一位四川居士到京城拜见宝志公禅师。宝志公问这位居士:“四川的香贵不贵?”居士笑曰:“四川的香很贱。”宝志公说:“既然贱,为什么不走?”居士没明白宝志公的话。过几天,他回四川,见宝香禅师。禅师问他:“宝志公说了些什么话?”居士说:“他问我四川的香贵不贵,我回答很贱。宝志公说:既然贱,为什么不走?我听不懂。”宝香禅师听了点点头。过了几天,又有一个祭祀法会,大众依然杀许多 牛羊猪祭祀。宝香禅师这一次跟往日不一样,他在寺院门口挖了很大的坑,里面灌满水。他也参加祭祀法会,也跟着吃鱼吃肉。以前劝不杀生,今天跟着一起吃鱼吃 肉,众人觉得很稀奇。吃完之后,禅师走到坑旁,一张口,吐出来的鱼都是活的,摇头摆尾在水里游;吐出的鸡鸭也是活的,扑楞楞都跑开了,吐完之后禅师站着就 往生了。神通一现,大家惊呆了,不久如梦初醒,各自悔恨不及,从此皈佛茹素,以后地方上再不杀生了。

        傅大士,姓傅名翕,字立风,号善慧,人称善慧大士,今浙江义乌人,中国维摩禅祖师。少未读书,常与乡里人网鱼,每得鱼时,却又以竹笼盛之,沉深水中祝曰:“欲去者去,愿止者止”,因此别人都说他愚痴。后来在稽亭塘网鱼时,遇一梵僧,僧对他说:“往昔在毗婆尸佛前,我和你同时发愿度生,现今兜率天宫中 你所享用的东西都在,你什么时候回去呢?”大士闻之瞪目而已。其僧又道:“汝试临水观影!”大士低头见水中圆光宝盖,顿悟前因,于是抛弃渔具,携僧归家, 请求修道之地。僧指松山下双梼树曰:“此可栖也。”遂结茅庵而居,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大士自己开垦土地,种植蔬果。有小偷常来光顾大士的菽麦 瓜果等物。大士见了说:“你不必盗取,把你篮笼拿来,让我给你采装。”于是小偷满载而归。大士或为人帮佣,昼出夜归,如是苦行7年。一日宴坐之际,忽见释迦、金栗、定光三佛自东方而来。复见金色自天而下,集在大士身上,从此身出妙香,并闻舍中唱言:“成道之日,当代释迦坐道扬。”大通六年,大士遣弟子奉书梁武帝,帝诏请大士进京,先叫侍者遍锁诸宫门。大士心通先知道了,乃做了大木槌一只,既到已,用木槌扣打一门,余门都开。大士直入宫殿,唱而不拜。武帝问:“师事从什么人?”大士道:“从无所从,师无所师,事无所事。”后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大士升座,挥案一拍便下座。帝见之惊愕不已。志公问帝:“陛下会吗?”帝曰:“不会。”志公道:“大士讲经已毕”。一日大士顶冠披衲靸履,武帝看到问:“是僧吗?”士以手指冠。帝问:“是道吗?”士以手指靸履。帝问:“是俗人?”士以手指衲衣。宋朝王安石的厅堂里挂了一幅傅大士的画像,上面题有佛印禅师的一首赞诗:“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兜率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至今在双林寺所塑头顶道冠、身着袈裟、足登靸履的大士像即以是缘起。傅大士有一不思议的偈颂,遍传丛林,极耐人寻味,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史载,宝志圆寂以后,梁武帝似有“沉舟之痛”,亲自为宝志作悼词,以祭奠亡师。悼词中有“观往测来,赌微如显”一语,指的是梁武帝向宝志卜问“年祚”之事。据说,梁武帝曾问宝志自己能在位多久,宝志答曰“元嘉,元嘉。”“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长达三十年。宝志连说两个“元嘉”,就是说梁武帝能在位六十年。梁武帝时代,除宝志公外,还有达摩、傅大士共称梁代三大士。“中国禅宗原始的宗风,实由达摩、志公、傅大士三大士的总括而成”。

        据《释氏稽古略》卷二记载,梁武帝夫人郗氏生性酷妒,死后化为巨蟒,通梦于武帝。武帝于是制定《慈悲道场忏法》十卷,礼请高僧举行忏礼,夫人化为天人,在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流行于世,称为《梁皇忏》。武帝也亲自依之而修设水陆大斋,流传至今,仍为佛教徒所遵行。  

        梁武帝曾经和宝志和尚讨论自己的基业问题,宝志答道:“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复有四,城北火酣酣。”梁武帝追问其祥,宝志笑而未答。据后人解释,萧衍于502建立梁朝,当时三十八岁,547年4月14日,建康城皇宫北部的同泰寺发生火灾,当年他八十三岁,后三年,梁武帝撒手奔西。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250]

  • 万里无寸草处去[373]

  • 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447]

  • 禅宗无相戒的流弊与后期修正[511]

  • 中国文化像一条龙,而禅为这条龙点了“睛”[745]

  • 三个人,开启了中国禅宗乘风破浪千余年,你知道他们是谁吗[862]

  •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1151]

  • 中日禅宗文化与“雪隐”语源考析[874]

  •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1237]

  • 禅宗与佛教中国化[1594]

  • 禅宗的顿渐法门[1458]

  • 禅宗的棒喝[1598]

  • 禅宗与川端文学的镜象之美[1825]

  • 禅宗历代祖师传法偈[1976]

  • 禅宗与中国画:妙悟不在多言[2095]

  • 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献[1922]

  • 王阳明与禅宗[2091]

  • 禅宗的无味之味[1715]

  • 禅宗参话头法门疑情解析[2101]

  • 禅宗之宗旨是什么?[258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