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9日 佛学研究网
01.心态好了,病就退了
一个人心态如何,往往通过情绪展现出来。而我们的身体与情绪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在形容情绪的成语中,有很多都与身体的器官或部位有关。
比如,形容开心,我们会用“心花怒放”;悲伤,我们会说“肝肠寸断”;愤怒,我们会用“七窍生烟”、“怒发冲冠”;恐惧,则会用“胆战心惊”来描述……
情绪与身体的影响,不仅是主观感受上的,现代医学研究也通过实验发现情绪和身体感觉的联系,并据此制作了一幅“人类情绪身体地图”。
虽然情绪是一时的,对身体的影响有限。但如果形成某种固定的心态模式,相似的情绪不断反复发生,久而久之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
比如,曾有案例某位先生觉得胃肠道疼痛不舒服,消化科医生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但经药物治疗一年多都没有明显好转,于是医生建议他去精神卫生科看看。
询问后发现,这位先生性格内向,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积累了大量压力和不满,无法排解,引起一系列胃肠道问题。
并且,对他来说“上厕所”是为数不多的能让自己清净的时候。虽然胃肠痛苦,但同时又依赖于这种解压方式。只有治好心病,身病才可能得到改善。
以上并非个案,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
生病,其实是身体在为我们内心的不满买单。
可见,很多病的源头是我们的“心”。“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心宽寿自延”等等俗话,不无道理。
想要身体健康,不仅要关注作息、营养、运动,更要看顾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心宽就是最好的药物。心胸开阔了,心态平和了,身体状态会随之渐渐好起来。
02.心量大了,事就小了
好心态,人人都想有。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让人气不过、想不通、放不下。怎么办?
有时我们会用逃避或发泄的方式,排遣内心的压力。这些在短时间内的确管用。
比如大吃一顿、逛街消费、刷剧、打游戏、抽烟、酗酒……都会让头脑暂时屏蔽那些令人心烦的事。
但自己也明白,这不是长久之计,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陷入对不良嗜好的依赖和习惯性逃避中。
所以,真正有效的改变,最终还得回到“心”上来。所谓,“心量大了,事就小了”。
人的心量,取决于“我执”的大小,通俗地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
心里如果只想着自己,以自己的立场和利益为准则,那么只要跟自己想法不同、利益有悖的,都成了对立面和对自己的挑战或伤害,烦恼不堪。
如果心里能多想想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更容易看到事情的全貌。
一方面达成理解和接纳,另一方面发现更有建设性的、共赢的解决方案。
哪怕眼前吃了点“亏”,但多交了个朋友,或少了个敌人,避免令矛盾升级,大事化小,也是一种收获。
除了换位思考的方法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中,学会用心,增长感恩、随喜、同情、慈悲和恭敬,对治“我执”中包含的贪婪、嫉妒、傲慢、嗔恨和局限。
比如,吃饭的时候,食存五观,思维食物的来之不易;见到善心善行,心中真诚赞叹,为他人高兴;新闻里看到受苦的人,为他们念一声佛,祝福他们早日离苦……
最初这样的训练有些刻意,但重复次数多了,会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和习惯。
心宽天地宽,那些原本气不过、想不通、放不下的事,也会在谈笑间云淡风轻。
03.心念稳了,祸就远了
古语有言:“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一件事是祸是福,关键不在事本身,而是取决于心念是否平稳。
很多时候,事情本身并不严重,但如果心念乱了,没了主心骨,原本能处理好的,也大失方寸。
但心念无常,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最根本的办法,还得靠提升智慧和内在的观照力:
一方面,通过佛法智慧的学习,建立正见,即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观念,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缘起性空等;
另一方面,对自身的起心动念,保持观照,不为外境所转,便可避免被妄想迷惑动摇,被贪嗔烦恼带乱了节奏。
比如,建立了无常的正见,能清醒地认识到世间一切,都随着因缘在不断变化。
眼前哪怕遇到天大的“好事”,不会忘乎所以,乃至乐极生悲;遇上“坏事”,也明白只是暂时的逆境,不会因此悲观沮丧,痛苦难当。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