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24]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15]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13]

  • 对松悟禅[130]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4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5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72]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20]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72]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6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7]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81]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说话的最高境界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553   时间:2023-2-12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2月12日  佛学研究网

        看过这样一则寓言。

        有一个农夫在山上,救了一只受伤的小熊。

        后来,因为小熊玩耍将农夫的庄稼糟蹋一片。

        农夫气不过,对小熊拳脚相加还骂道:畜牲永远都是畜牲!

        之后,把小熊丢弃在山上。

        很快过去几年,农夫又上山,遇到一只老虎。

        农夫非常害怕,绝望时,一大熊拼命将老虎赶走。

        得救的农夫认出是自己扔掉的小熊,感动地说道:你真好,跟我回家吧,之前打你的地方还疼吗?

        熊黯然神伤地答道:伤口早就不疼了,可是你说的那些话还是令人心很疼。

        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语言,是一种听见入心的洪荒之力。

        人生一世,把话说好只需做到这三点:话不急,音不高,气不胜。

        如此一来,天地皆宽,事半功倍。

        01 话不急,以理服人

        《弟子规》中写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如果仗势逼人,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只有以理服人,才让别人无话可说。

        生而为人,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三思而后说。

        绝不可信口开河,更不能疾言厉色。

        当下虽是一个容易让人功利且急躁的世界,很多人以为伶牙俐齿的说、咄咄逼人的辩就是在理。

        殊不知,唯有说话做事掌握分寸尺度,方能赢得他人信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任校长时,一次看到一个男孩拿着一块砖头砸向了另一个同学。

        同行的老师当即制止,并责令男孩去校长办公室接受批评。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的时候,见男孩早已候在门口,就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轻声说:“你比我早一些到了,这是奖励你的。”

        男孩把糖握在手里,不知所措。

        陶先生接着又从口袋摸出一块糖给他:“这块糖也作为奖励给你,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就停了手,说明你十分尊重我。”

        男孩疑惑地接下了糖果。

        陶先生掏出第三颗糖果,又说道:“据我了解当时的情况,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孩子,说明你的内心充满了正义感。”

        这时男孩幡然醒悟,哭着说道:“校长,是我做错了,同学就算有错,我也不该用这种方式对他。”

        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既然你已经认了错,那我就再奖励你一块,正好我们俩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先生没有理直气壮,没有急赤白脸,而是不动声色,娓娓道来把“理”说得清,讲得明。

        有句话说:“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

        真正能说服人的,从来不是言之凿凿的道理,而是心平气和的态度。

        02 音不高,以情感人

        白居易说过:“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

        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分歧,那样的矛盾,让我们情绪失控,一言不合就起高音。

        声势浩大,不仅是你情商不高,还让你失去气场。

        那些修心的人,都懂得“有理不在声高”的逻辑,明白“始于情,攻于心”的道理。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被诟病,皇帝降罪于他。

        不明原因的士兵,到王阳明的府邸寻恤滋事,王阳明并没有生气,而是和和气气。

        当时正值冬季,他想让乡亲们腾出些空房给将士们居住,便派人张贴告示:将士们背井离乡,请乡亲们多行方便!

        还亲自对将士们嘘寒问暖:“现已入冬,你们可以住进那些房子,稻草、棉被也一应俱全,别冻坏了。”

        王阳明动之以情的话语,亲如一家的姿态,让士兵们羞愧、感动,于是停止作恶。

        后来,王阳明得以沉冤昭雪。

        人是感情生物,你要是对别人好,别人也不会对你孬。

        没有什么比温柔细语的真诚,更能抚慰人心。

        03 气不胜,以德容人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大笑之”

        意思是,上等人听道,笃定实行;下等人听道,大声嘲笑。

        人与人的差别,重在品德。

        对一件事,不一样品德的人便有不同的认知和心念。

        说一句话,德行不一样的人,语气就不一样。

        很多时候,一个人怎样说话,就代表是怎样的人。

        正所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德不好的会盛气凌人,德才兼备的却能得理也饶人。

        就如《庄子》里的一个故事。

        一个叫士成绮的人,认为自己学识渊博。

        当他经常听到有人夸赞老子时,便不远千里去拜访老子。

        见到老子后,发现他其貌不扬,住的地方一片狼藉。

        于是他大声责备:“别人说你是有智慧的圣人,我看你和老鼠差不多。”

        老子听了不但没有动怒,反而温声细语地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呀?”

        士成绮激动地说:“你的住处难道不像个老鼠洞吗?食物到处丢,杂乱不堪。”

        他见老子没有反驳,骂完就离开了。

        第二日,士成绮觉得自己说话太过分了,又来跟老子道歉。

        老子平静地说道:“你说什么,我还是我,它并不能影响我,也改变不了我。”

        士成绮听了此番话,很是羞愧。

        《菜根谭》有言:“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责人不说尽,当你考虑别人的感受时,你已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人。

        为人行事,以势压人不如以德容人。

        有句谚语说:实墨无声空墨响,满瓶不动半瓶摇。

        修养好不好,说话见分晓。

        说话是一门学问,不可小觑。

        能控制情绪的人,话不急;有情有义的人,音不高;品德优秀的人,气不胜。

        愿你,一生都在好好说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274]

  • 阿罗汉内心的境界[204]

  • 高情商的人,都有这7种说话习惯[305]

  • 《六祖坛经》四大名句,句句开悟,让你从迷失中找到方向![351]

  • 让一个人死心,这3句话就够了![342]

  • 学佛者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境界[421]

  • 人生需要沉淀,生活要懂取舍![411]

  • 庄子三条鱼,人生三境界[583]

  • 无论和谁相处,记住这12条忠告[659]

  • 好的关系里,都有一个会说话的人[633]

  • 遇事向内找,是一个人极高的境界[688]

  • 好人嘴硬,坏人嘴甜![657]

  • 生命的最高境界,那么,境界究竟为何物?[879]

  • 把话说好了,人生就顺了[1021]

  • 赢什么,别赢了感情,输什么,别输了心情[780]

  • 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菩萨的境界——道宣律师朝礼五台[1036]

  • 最好的感情,不在远近,只在真心[871]

  • 生命的最高境界![943]

  • 修行九重境界,看看修到哪[1352]

  • 什么都舍不得扔,是一种病[95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