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2日 佛学研究网
世人在说话的时候,善于沟通者非常注重说话的语言表达顺序,因此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或许能够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犹如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会让人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
因此,善于沟通者都特别重视“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自己希望达到的“第一印象”。
关于曾国藩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曾国藩和太平军作战初期,连续几次败在太平军名将石达开手下,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差点葬送掉。
曾国藩甚至在湖上投水自尽,幸被随从救起。
他不得不上书朝庭表达自请责罚之意。在上书中,有一句“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
有个幕僚建议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
这一改,果然有出乎意外的效果,朝庭不仅没有责罚他屡次败战,反而还激励了他契而不舍永不言败的战斗决心和勇气可嘉。
“屡战屡败”突出的是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屡次战败,让人产生对其统兵作战能力的怀疑。
“屡败屡战”突出的是一个“战”字,说明战者敢战,屡次战败,
但是屡次卷土重来,不灰心,不气馁,表达了越来越坚定的战斗意志。
“屡战屡败”会给人注定失败和难以翻身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则带给人希望。
曾国藩的这个故事说明了语言用词顺序的巧妙艺术。
世人皆知语言顺序的重要性,觉者更是善巧于说法的次第。
如《杂阿含经》93经中记载了觉者对初次接触佛法的普通大众说法的常规顺序:
“为长身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如律,世尊说法先后,说戒说施及生天功德,爱欲味患,出要清净,烦恼清净,开示显现。”
在《中阿含经》第38经〈郁伽长者经〉把这种说法次第归纳为“先说端正法,再说正法要。”
为了便于理解觉者的这个说法次第,我们不妨参照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的解读:
“如来说法,总是先说『端正法』——布施,持戒,离欲升天(定)。然后对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门。由于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胜过世间一般的意思),所以集经者,对于佛的「端正法」,总是略而不详。”——《成佛之道·自序》
觉者自己亲证到的法是甚深的,要把甚深的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已经非常不容易。
还要针对不同根机的听众,应机随缘知时说法,目的是尽可能让受众获得最大法益。
“端正法”就是引导人们从偏执、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走出来,这些偏执错误的认知行为模式。
包括在认知上否认生命行为具有因果规律,贪欲心理,瞋恚心理,以及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沉迷于酒精以及吸毒等伤害生命的行为。
这些认知行为模式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造成现在的罪恶,也会造成未来的罪恶,只能导致自己和他人的身心痛苦。
因此觉者阐明生命行为的因果规律,由贪嗔痴发动的恶业必然导致苦果,所以需要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包括不沉迷酒精等,远离伤害生命的行为。
在持戒基础上,觉者说布施法,因为在我执心理作用下,人们只想占有更多,导致生命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和流动起来效益最大化。
而布施法帮助人们让生命资源流动起来,得到有效利用,效益最大化,而且帮助人们破除贪悭心,进而化解我执。
在一个人已经开始持戒与修行布施的时候,随时会面临欲望的考验,所以觉者教导我们要认识到欲望的过患和局限,要修慈悲喜舍等禅定来净化心灵,提升生命品质。
此时,如果觉者发现你对上面所说的端正法能够完全理解认同接受,对法心生欢喜,还想进一步探索生命的实相和真谛,有能有力接受正法,觉者就会对你开示“正法要”——苦集灭道四谛法,指导你如何体证生命的实相和真谛。
2600多年前的长身婆罗门就是这样在觉者的循序渐进的教导下体证到了生命的实相和真谛。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