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24]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16]

  • 清茶饮语[101]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13]

  • 对松悟禅[131]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51]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60]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72]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20]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74]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6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2菩提文库 >> [专题]a2菩提文库 >> 正文


    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懂得“换位思考”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76   时间:2023-2-26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2月26日  佛学研究网

        《论语》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最难的便是感同身受。

        自己不希望遭受的,就不要将其加诸在他人身上。

        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是每个人必要的修行,也是人世间最顶级的善良。

        01 换位思考,是一种体谅

        《道德经》中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往往最懂得换位思考,在细微之处不动声色地体谅他人。

        清代名臣李鸿章有一次外出办公,正好途径家乡合肥,他准备去拜访自己的恩师徐子苓。

        刚到徐府门口,看门的仆人见李鸿章身着官服,便急着要进府禀报。

        李鸿章却叫住了对方,让其先等一等,他想换上一身普通衣服,再进去拜见老师。

        身边的人对此不解,李鸿章解释说:“如果我穿着官服去拜见老师,老师定会顾及着我当官的身份而产生压力,难免心里会感到不自在。

        我若是换上普通衣服,用寻常的样子去拜见,老师肯定就会感到放松,我们之间也就不会产生任何隔阂了。”

        正如有句话说得好:“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越是见过大世面、有修养的人,越是懂得换位思考,心怀悲悯,善待周围的人与物。

        撒贝宁在主持《挑战不可能》的节目时,有一期的嘉宾表演完看鱼鳞判断鱼重量的技能后,准备跟他握手。

        就在握手前,那位嘉宾在水缸里洗了一下手,见状撒贝宁立即倾身同样也洗了一下自己的手,然后才和对方亲切地握起手来。

        这种无论对待谁,都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周全他人的态度,正是一个人对他人最好的关怀与体谅。

        而所有体谅的背后,都是最深的善良。

        02 换位思考,是一种尊重

        苏东坡曾在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感受是不一样的。告诉了人们“换位”的重要。

        苏东坡自己曾就因不懂换位思考而吃过亏。

        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的家里拜访,见桌子上有王安石写了一半的诗稿:“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完便笑了,堂堂宰相居然不知道菊花只会枯萎,不会落瓣。

        于是他自顾自地提起笔来,在王安石未完的诗稿后面添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后,苏东坡扬长而去。

        此事不久后,苏东坡就被贬去了黄州。

        到黄州之后的一个重阳节,苏东坡跟朋友喝酒赏花时,惊讶地发现,黄州的菊花居然纷纷飘落,满地金黄,跟他之前自以为正确的常识完全不搭。

        朋友告诉他:“只有黄州的菊花是会落花瓣的。”

        苏东坡被贬后一直认为是王安石挟私报复、气量太小,直到此时才明白,是他太过自以为是,不懂换位思考的狂妄态度,使得他对朋友失了尊重之心,这才导致了自己也不被尊重的后果。

        有句话说得好:“事无尽善尽美,人无全知全能。”

        懂得换位思考的人,不会轻视他人,因为他们明白:

        自己不懂的事,别人不一定就不懂;自己做不到的事,别人不一定就做不到;自己是对的,别人不一定就是错的。

        《庄子》中有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这句话的意思是,同一件事在这里是对的,在那里也许就是错的了。

        一个人若懂得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不易狂妄傲慢,以自我为中心。

        换位思考,是给自己留余地的一种方法,更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态度。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唯有敬人者,人恒敬之。

        03 换位思考,是一种温暖

        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个人晚上行路的时候,碰见一个瞎子提着一盏灯笼。

        见此他觉得十分奇怪和不解,便上前问瞎子道:“你眼睛又看不见,还提着灯笼做什么,这不是白费劲吗?”

        瞎子却说:“正因为我眼睛看不见,所以夜里行路时才更应该提个灯笼,这样就不用担心别人会不小心撞到我,而给他人造成不便了。”

        正所谓:助人便是助己。

        真正善良的人,永远懂得换位思考,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温柔与慈悲。

        作家余秋雨,有一次去德国考察风土人情。

        他在当地找了一处房子很合心意,打算跟房东签长租合约。

        于是房东让余秋雨先试住一下,几天后,余秋雨住得很满意,于是打电话给房东想谈签约的事,可一不小心,他将一个玻璃杯打碎了。

        余秋雨连忙向房东道歉,对方却毫不介意,还说稍后再拿一个过来。

        挂断电话后,余秋雨就把碎掉的玻璃杯直接丢进了垃圾袋。之后房东过来,问他:“玻璃杯的碎片呢?”

        余秋雨一愣,回道:“我放进垃圾袋里丢在门外了啊。”

        房东出去翻看垃圾袋后,脸色难看地对他说:“房子不租给你了。”

        闻言余秋雨非常诧异,怎么突然不租给他了。

        房东说:“因为你心里没有别人。”

        说完,房东把垃圾重新倒出来,将玻璃碎片单独放进了一个袋子里,并在上面写道:里面是碎玻璃,危险!

        见此余秋雨终于明白了房东生气的原因,他也因此感到十分羞愧。

        房东一个小小的举动,但给他人带来的,却是大大的温暖。

        古人云:“君子如玉,触手可温。”

        也如孟子所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灵魂越是高贵的人,越是善良。

        他们心里永远装着他人,懂得换位思考,让人倍感舒适,温暖十足。

        《周书》上有言:“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想要得到什么,就得先付出什么。

        换位思考,正是让人与人之间,以心换心,方得真心。

        凡事站在旁人的角度想一想、看一看,学会体谅、尊重与温暖他人,他人也必会将同样的善意回馈于你。

        就如古人所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永远都会被善待,换位思考,也永远是人间最顶级的善良。

        从今以后,愿你我都能择善而行,学会换位思考!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懂得换位,人生就顺了[61]

  • 容言,容事,容人[280]

  • 无论和谁相处,都要懂得“闭嘴”[299]

  • 让步,是尊重,更是涵养[391]

  • 做人最大的善良,是少管闲事[749]

  • 星云大师圆寂,千字遗嘱表达一生志愿![731]

  • 留个台阶让别人下,留点风头让别人占,留些好处让别人赚[621]

  • “为什么要回老家过年?”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453]

  • 心灵的换位![694]

  • 10个哲理笑话,让你顿悟人生[663]

  • 遇事向内找,是一个人极高的境界[688]

  •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都没有身份感[738]

  • 人际交往,四个万能法则,很实用[739]

  • 什么是沟通?[1027]

  • 最顶级的情商,是跳出自己的位置[822]

  • 解决问题最高明的方法,就两个字![692]

  • 恭喜那些,不自我炫耀的人[808]

  • 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791]

  • 人怎么待我,我就怎么待人[823]

  •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见最好的别人[79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