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24]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16]

  • 清茶饮语[100]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13]

  • 对松悟禅[131]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51]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5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72]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20]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74]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6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4大德专辑 >> [专题]a4大德专辑 >> 正文


    六祖大师教你在家如何修行
     
    [ 作者: 净慧长老   来自:网络   已阅:654   时间:2023-3-7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3月7日    佛学研究网

        六祖为在家人修行说了一个《无相颂》,并且说,在家人“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这首《无相颂》非常重要,我们要把它背下来,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去一点一点落实。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这首偈子,虽然只有十八句,但它却是成佛的宝典,是我们在家人修行成佛的指南。把这十八句话,每一个字都做到位了,西方就在目前。

        心平何劳持戒

        为什么会有戒律呢?因为我们的心不平。我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超出道德规范的事情,经常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经常做一些不负责任、不讲义务的事情,所以要有戒。什么叫做戒?防非止恶名戒。

        如果我们既没有非,也没有过,我们本身就是在守戒。守戒的人没有戒,等于说守法的人没有法,这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他的一言一行处处都符合戒律的要求,何戒之有?不是说叫你不要持戒,而是说你根本没有犯戒这回事。

        没有犯戒这回事,难道还有持吗?“持”是作意地去做。你根本不犯戒,所以也就不需要作意地去守戒、持戒。要做到不作意地去守戒、持戒,关键是看你的心是不是平了,看你在二六时中是不是处处符合五戒十善。

        行直何用修禅

        如果我们的心平了,自然而然,我们的整个身心就是戒律的体现,就是规矩法则的体现,心端行直,自由自在,这就是禅。如果我们还未达到心平、行直,那就应该好好持戒,好好地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六祖在这里结合儒家的道理,来讲我们如何学佛。我们要报恩,首先要报父母恩。怎样报父母恩呢?要“孝”,要“养”。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使他欢喜高兴。养,就是要使父母衣食不乏。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要买点东西给老人吃并不难,但是,要让老人感到心平气顺,恐怕很难!很多时候,你也买东西给老人家吃,但是孝心不够。学佛的人,首先要学会恭恭敬敬地供养父母。

        我们这个人身是从父母那里来的。没有父母,哪有我们这个身体?哪有我们今天能够读书、识字、学习佛法呢?所以说,“百孝不如一顺”,要顺从父母的心意。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要信佛他都不让,难道还要顺他吗?实际上,不是他不让,而是我们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你的工作做到家了,他自自然然地会支持你。当你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他还不能理解你的时候,你要耐心地等待,而不应让父母不高兴,因为这是一种不孝的表现。
    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成了佛以后,还想到要报父母恩。他的母亲在生下他以后就去世了。佛经上记载,他的母亲死后生在忉利天,没有机会听闻佛法,佛就用三个月的时间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为了报答父亲的恩德,他也曾经回王宫向他的父亲说法。

        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他还以佛之尊严,在父亲出殡之际,扶着棺材上山。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佛的这种人情味可以说是做得非常到家,这就是报父母之恩。

        义则上下相怜

        “义”,仁义道德,“怜”是敬爱的意思,不是可怜。要讲仁义道德,要用和谐的音容笑貌,使得左邻右舍、上下之间都能和睦相处。你能够使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都非常地川页、非常地和,那你就做到了“恩”和“义”。

        让则尊卑和睦

        “让”就是礼让,让本身就是礼的表,就是有礼貌、讲礼节,晓得怎样恭敬人,对别人要有一种谦卑感,把自己看低一点,把别人看高一点。一个人,如果任何时候都能把自己看低一点,走到哪里都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处处都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那就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

        忍则众恶无喧

        “忍”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有力量的表现。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不跟他人一般见识。“众恶无喧”,就是说,你能够忍,一些对你不利的事情自自然然就会息灭。

        喧是嚷嚷、吵闹的意思。一个人不能忍,走到哪里都会是恶声流布。你能够忍耐,人家即使对你有一点意见,他也能谅解。忍和让都是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六祖他老人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把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灵丹妙药给我们开出来了。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这就是说,修行、做人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是说我今天想起来了,要孝敬一下父母,今天过年了,买两斤点心、两斤苹果来看看他,把年一过,忘记了。这不行,要有一种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劲头,就好像要从木头里面钻出火来一样。

        我们不管做什么,都应该精进不舍地去做,这样的话,污泥里面也就能长出红莲。莲花是从最脏的地方长出来的,如果不脏的话,这个莲花也肯定长不好,可见恶因缘是能够成就善法的。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我们要能听信逆耳的劝告。很多时候,我们有缺点,自己不能够察觉,同参道友劝告你的时候,说到点子上去了,你却火冒三丈。所以,我们心里有热病,一定要吃凉性苦口的药,这样才能把我们心中的无明火熄灭下去。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能改过就能生智慧。听得进人家苦口良药的话,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何况人家有好的办法、好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改进自己的缺点呢?

        当朋友、善知识指出我们的短处时,如果我们不能虚心接受,还要遮护,这表明我们的心里就有毛病,这不是一种真正虚心诚恳的改悔心态。所以说,“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意思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菩萨有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饶益有情就是普度一切众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做到慈悲喜舍,这就是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布施仅仅是修福的一种,而且施钱仅仅是修布施的一种方法。要想成佛成道,必须是福慧双修,只修福不修慧,成不了道。布施有四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同喜施。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修道要从心上下手,从改过下手。能依此修行,西方自然就在眼前。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1]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16]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72]

  • 真正修行者,不见世间过[215]

  • 修行是为了找到自己[315]

  • 自己因果自己了,自己修行自己好[344]

  • 人生三道门:精于事道、立于世道、顺应天道[433]

  • 真正的修行与宗教无关![748]

  • 当你读懂这3句话,所有苦难都能过去![780]

  • 顺境修力,逆境修心[727]

  • 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762]

  • 当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念的是什么?[1137]

  • 禅不是嘴上功夫[1014]

  • 对待家人时的态度,藏着此生最重要的修行[1141]

  • 慈悲的修行[865]

  • 修行的窍门[948]

  • 对自己慈悲是很重要的修行[1314]

  • 弘一法师:青年人学佛修行需要注意这四点[1367]

  • 修行必须要清净你的心[989]

  • 人生无常,抓紧修行[1277]

  • 喝茶是场修行,既要慢,也要闲[136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