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24]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16]

  • 清茶饮语[101]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13]

  • 对松悟禅[131]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51]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60]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73]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20]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74]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6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7]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白话《梁高僧传》丨佛陀耶舍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510   时间:2023-3-7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3月7日    佛学研究网

        译文

        晋长安佛陀耶舍

        佛陀耶舍十三岁时,父亲让他出家了。他出家的因由很简单:他家在罽宾(克什米尔一带),本属婆罗门种姓,家中世代信奉外道。有位僧人来乞食,父亲大怒,让人殴打,忽然间自己手脚痉挛,行止不能自如。惶恐地去问巫师,巫师说:“你冒犯了贤人,这是鬼神的报应。”听见这话,便急忙请僧人回家,竭诚忏悔,很快就好了。此时他才相信佛法的神明,于是将儿子交与僧人,以示恭敬。这样佛门中日后又多了一位高僧。
     
        耶舍随师远行,在旷野中见一只猛虎悠然走来。师拉住他:“徒儿快随我来,到那神边避他一避。”耶舍却一甩手:“师父不要惊慌,老虎已经吃饱,不会伤人。”于是两人与虎各走各的。再往前行,果然看见一片血污之中白骨散乱,师父暗自吃惊,自此对他另眼相看。

        十五岁,耶舍每天便能诵经两三万言。但住在寺中,衣食无着,不得不常出去化缘,这样一来诵经日课荒废了不少。有位罗汉见他聪明机敏,想此子日后定非凡人,便常要饭供他,耶舍更加用功。到十九岁,就已诵习了大小经乘数百万言。但他性情傲慢,自以为少有人能做自己的老师,所以周围僧人并不看重他,到了受戒的年龄,无人为他临坛,只能仍做一沙弥。不过他仪态优美,善于谈笑,也冲淡了许多他人的不满。

        耶舍对此毫不在意,他又随舅父学了五明诸学,世间法术技艺,无不精通。直到二十七岁,他才受戒。此后更是专心诵读,手不释卷。他甚至将端坐思索经义,也看做虚度时日。

        后来耶舍到了沙勒国(中亚古国)。正赶上国王身体不爽,请三千僧众做法会,耶舍也是其一。太子达摩弗多于人群中见他端庄文雅,光彩非常,便问他从何处来,耶舍谈吐有致,太子大喜,把他留在宫中,为众人说法。鸠摩罗什来的较晚,也随他学习,两人一见如故,关系非同一般。后来罗什要随母亲回龟兹,耶舍劝他留下未果。旋即国王驾崩,太子即位,待他更加优厚。

        苻坚派吕光征伐龟兹时,龟兹王白纯向沙勒求救。沙勒王亲自率兵增援,让耶舍辅佐太子,大有托孤的意味。但救兵还未到,龟兹已战败。国王回来,向耶舍详述罗什被吕光抓住的经过。耶舍抚案叹道:“我和罗什虽然相处已久,但未能倾尽怀抱,他即忽遭强虏劫持,何时才能相见呢?”

        十几年之后,耶舍东行至龟兹传扬佛法,规模盛大。他虽处在备受推崇的境地,但每当静夜,常常对月思念故人。当时罗什正在姑臧(甘肃武威),发信邀请他,他带好粮食要走,被龟兹人发现,无数信徒跪地挽留,只得又住了一年多。

        一天,耶舍忽然对弟子说:“我要去找罗什,快打点行装,我们夜里出发,不要让人知道。”弟子忧心忡忡:“恐怕明天他们追上,免不了还得回来。”耶舍说无妨,便取来一钵清水,放上药物,神咒一番,分与弟子洗脚。几人当夜出发,天亮时已走出数百里。耶舍问:“感觉如何?”弟子说:“风声很急,眼中不住流泪。”耶舍微笑。龟兹人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了。姑臧就在眼前了。罗什却已入了长安。耶舍略觉失望。

        他后来听说姚兴逼罗什娶妻纳妾,让他破了戒规,长叹道:“罗什就像好的丝绵,怎能处在荆棘中呢?”罗什知他已到姑臧,劝姚兴迎纳,当时姚兴尚不知耶舍是何许人,没有听从。不久姚兴让罗什译经,罗什故意说:“要弘扬佛法,所依经典不能不文义圆通,我读经虽然不少,但对佛理并无多深的造诣。只有佛陀耶舍擅长经义。愿陛下招他来,这样译时便能再三斟酌,落笔才有把握,不至遗落微言大义,方能取信千载。”

        姚兴便派使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姑臧,耶舍对礼物概不接受,笑着说:“圣旨一来,理应迅速动身。施主待人仁厚,但若像对罗什那样待我,则不敢从命。”使者复命,姚兴赞他行事谨慎,便又发信敦请。就这样,分别多年的故人才得以聚首。

        姚兴在逍遥园中为耶舍另立新馆。耶舍对一切供养,毫无所取,只是定时每天吃一顿饭。当时罗什正译《十住经》,足足一个月犹豫不决,难以下笔。耶舍来后,两人共同商议决断。僧众无不赞叹文理简要得当。耶舍嘴上长着红胡子(赤髭)兼又善讲《毗婆沙》,便被人称为赤髭毗婆沙。他做过罗什的老师,便又被称做大毗婆沙。他所得的供养物品,衣钵卧具堆满三间屋子。但对这些他从不放在心上,姚兴替他卖掉,在城南造了座寺院。

        耶舍曾含诵《昙无德律》,司隶校尉姚爽想请他译出,但又担心他的记忆有遗漏谬误,就对他进行验试:让他诵记羌籍药方五万言,第二天拿出原文对照,一字不差,姚爽深加信服,便请他着手。

        弘始十一年(公元 409 年)罗什圆寂,耶舍仍留在长安传法。弘始十五年,他解散法座,姚兴赠他万匹布绢,他丝毫不取。
    后来耶舍辞别长安到外国去,走到罽宾,得到《虚空经》一卷,让商旅转送内地僧人。后来便不知所终。

        原典

        佛陀耶舍。此云觉明。罽宾人也。婆罗门种。世事外道。有一沙门从其家乞。其父怒使人打之。父遂手脚挛癖不能行止。乃问于巫师。对曰。坐犯贤人鬼神使然也。即请此沙门竭诚忏悔。数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为其弟子。时年十三。常随师远行于旷野逢虎。师欲走避。耶舍曰。此虎已饱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见余残。师密异之。至年十五诵经日得二三万言。所住寺常于外分卫废于诵习。

        有一罗汉重其聪敏。恒乞食供之。至年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然性度简傲颇以知见自处。谓少堪己师者。故不为诸僧所重。但美仪止善谈笑。见者忘其深恨。年及进戒莫为临坛。所以向立之岁。犹为沙弥。乃从其舅学五明诸论。世间法术多所练习。年二十七方受具戒。恒以读诵为务手不释牒。每端坐思义。尚云不觉虚过于时。其专精如此。后至沙勒国。国王不悆请三千僧。会耶舍预其一焉。时太子达摩弗多。此言法子。见耶舍容服端雅问所从来。耶舍詶对清辩。太子悦之仍请留宫内供养。待遇隆厚。罗什后至。复从舍受学甚相尊敬。什既随母还龟兹。耶舍留止。顷之王薨。太子即位。

        时符坚遣吕光西伐龟兹。龟兹王急求救于沙勒。沙勒王自率兵赴之。使耶舍留辅太子委以后事。救军未至而龟兹已败。王归具说罗什为光所执。舍乃叹曰。我与罗什相遇虽久未尽怀抱。其忽羁虏相见何期。停十余年。乃东适龟兹法化甚盛。时什在姑臧遣信要之。裹粮欲去。国人留之。复停岁许。后语弟子云。吾欲寻罗什。可密装夜发勿使人知。弟子曰。恐明日追至不免复还耳。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咒数十言。与弟子洗足。即便夜发。比旦行数百里。问弟子曰。何所觉耶。答曰唯闻疾风之响。眼中泪出耳。耶舍又与咒水洗足住息。明旦国人追之。已差数百里不及。行达姑臧。

        而什已入长安。闻姚兴逼以妾媵劝为非法。乃叹曰。罗什如好绵。何可使入棘林中。什闻其至姑臧劝姚兴迎之。兴未纳。顷之兴命什译出经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今在姑臧。愿下诏征之。一言三详然后着笔。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兴从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赠遗。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应载驰。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则未敢闻命。使还具说之。兴叹其几慎。重信敦喻。方至长安。兴自出候问。别立新省于逍遥园中。四事供养。并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

        于时罗什出十住经。一月余日疑难犹豫尚未操笔。耶舍既至。共相征决辞理方定。道俗三千余人皆叹其当要。舍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时人号曰赤髭毗婆沙。既为罗什之师。亦称大毗婆沙。四事供养衣钵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姚兴为货之。于城南造寺。耶舍先诵昙无德律。伪司隶校尉姚爽请令出之。兴疑其遗谬。乃请耶舍令诵羌籍药方可五万言。经二日乃执文覆之不误一字。众服其强记。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四分律凡四十四卷。并长阿含等。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道含笔受。至十五年解座。兴嚫耶舍布绢万匹。悉不受。道含佛念布绢各千匹。名德沙门五百人皆重嚫施。耶舍后辞还外国。至罽宾得虚空藏经一卷。寄贾客传与凉州诸僧。后不知所终。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光[42]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汰[210]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21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22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4)[27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3)[276]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2)[24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1)[278]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度[331]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义[274]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崇[336]

  •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道邃[338]

  •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法开[349]

  • 白话《梁高僧传》丨于法兰[328]

  • 白话《梁高僧传》丨支遁[36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道潜[400]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乘[353]

  • 白话《梁高僧传》丨康法朗[459]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雅[538]

  • 白话《梁高僧传》丨康僧渊[34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