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这6句口头禅,让你败光好人缘![118]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135]

  •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僧朗[127]

  • 30秒灭抑郁——用《心经》解读[115]

  • 静波法师一记棒喝:你还没自度[153]

  • 人生有三错,一步踏错,步步错[182]

  • 人性四大弱点[166]

  • 情绪稳定的背后[161]

  •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不假于人,[140]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190]

  •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的生命智[15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和[160]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4佛教历史 >> [专题]b4佛教历史 >> 正文


    佛说苦与乐,如何“离苦得乐”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597   时间:2023-3-10   录入:chengshangyun

     

    2023年3月10日  佛学研究网

        当人处于快乐和痛苦的体验之中的时候,有三个问题常会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1个问题,佛学总是说无常与苦,难道没有安与乐吗?

        第2个问题,人性总是避苦求乐的。总追求拔苦与乐、亦苦亦乐、避苦趋乐,为什么世人明明是为了追求快乐,去落入痛苦的陷阱而不可自拔?

        第3个问题,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安乐,而避免掉落痛苦的陷阱?

        第一个问题,佛学总是说无常与苦,难道没有安与乐吗?

        一般刚接触佛学的人,看到经典中到处都是“无常、苦、空”,可能会误以为佛学只说苦,否认生命体验中的乐。

        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我们虽然深入探讨生命存在的根本问题——苦,更加深入的去拓展生命体验,如何超越生命存在根本的问题“苦”,苦是如何被一步步超越,达成乐的生命境界。

        佛学承认世间人有欲乐,世人往往把追逐欲乐作为人生的主要动力和目标,而世人沉迷在欲乐之中却是苦的根源。

        在洞悉生命存在问题“苦”的过程中,也逐渐超越了导致苦的因,那就是欲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体验到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乐等全新的超越了苦的生命境界。

        第二个问题,人性总是避苦求乐的。为什么世人明明是为了追求快乐,却落入痛苦的陷阱而难以自拔?

        人性的本能反应就是避苦求乐的,这是人们普遍认识到的常识,无须强求证明的。

        但是当我们客观观察人类行为现象时,很容易会发现这样一个悖论:世人明明是为了追求快乐的,却落入痛苦的陷阱而难以自拔。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世人追求的快乐往往是欲乐——感官享受的快乐。

        而欲乐是建立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之间产生的感受上的,这个太无常了。

        一方面很容易产生感受疲劳,比如再美味的佳肴吃多了就厌恶了;

        另一方面,盲目追求欲乐,增长了你的贪欲心;

        追求欲乐而不得,甚至得到的是苦受,就增长了你的瞋恚心;

        而当你的感官未得到明显刺激,而感受不明了时,就容易增长你的痴心。

        当贪瞋痴占据了你的心灵时,你越发忽视了生命的基本因果规律,而去盲目追求欲乐,从而导致落入痛苦的深渊而难以自拔。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安乐,从而避免掉落痛苦的陷阱?

        这正是杂阿含第91经中世尊要教导我们的内容。

        师尊洞悉了生命的实相,完全掌握了生命的因果规律,因此为我们教导了现世安乐法、后世安乐法以及究竟安乐法。

        现世安乐法,就是为了这一生一世的幸福生活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去实行。

        后世安乐法,对生命有所深入思维,深信生命轮回的人们,不仅仅关注现世安乐,更关注生命品质的提升,至少不要堕落,因此师尊教导我们如何提升生命品质保证不堕落。

        究竟安乐法,是针对少数已经具备生命觉悟条件的人而教导,让这些人获得究竟解脱。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416]

  • 当你经历后才明白的6个道理[534]

  • 疫情的启示——明海大和尚除夕普茶开示[684]

  • 思惟世无常,珍惜好时光[736]

  • 人生三境界:阅己,越己,悦己[718]

  • 你的心,会瓦解一切痛苦和烦恼[773]

  • “心灵枯竭”的根本原因:你认为你是自己的心智[896]

  • 淡定的力量[864]

  • 看淡无常,珍惜拥有![916]

  • 一个和尚的山居感悟:特殊时期,不妨放下一些东西[815]

  • 无微不至的伤害[930]

  • 如何超越生死?汤一介:痛定思痛后我的感悟[1382]

  • 四句话教你摆脱焦虑,快速停止胡思乱想[957]

  • 人生无常,抓紧修行[1235]

  • 苦乐自渡,别人难悟![933]

  • 除了泪水,我们还可以怎样面对离别[852]

  • 面对“无常”,选择摆烂还是报以深情?[1012]

  • 观心无常,不再迷茫彷徨[1044]

  • 什么是人生,这是最优雅的回答![1080]

  • 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127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