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124]

  • 修行就是一人和万人战[115]

  • 琴与禅的“无言”之美[113]

  • 对松悟禅[131]

  • 讨好别人的背后,是压抑的自我[149]

  •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最好的年[159]

  • 为何要在红尘中修行?[172]

  • 人到中年:不诉沧桑,不露锋芒[120]

  • 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这几句[172]

  • 佛教中的三身佛、三世佛、三尊[166]

  •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白居[207]

  • 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闻法,答案[181]



  • 本站推荐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春分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A1综合资讯 >> [专题]a1综合资讯 >> 正文


    礼佛的这几个方式,你选择哪一种?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435   时间:2023-3-27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3月27日    佛学研究网

        01我慢礼
     
        我慢礼指的是有些人虽然在拜,但并没有多少恭敬心,可能心里还会想着“这是迷信,叩头有啥用?”

        但基于“来都来了”“试试再说”“多大点事”,或是看见他人在拜,自己不拜不好意思,这才纳头一拜。

        如果我们拜佛的时候,不存恭敬,用一种轻慢的、怀疑的、从众的、侥幸的心理去礼拜,这样拜佛的意义不大,就如憨山大师所说:“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

        02求名礼

        “求名礼”也叫“唱和礼”,指的是有些人礼佛,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名闻利养、为了借由拜佛这一种形式,获得“精进”、“修行者”之类的“好名声”。

        在拜佛看到人时,身轻急礼,别人走了,就身惰心疲,这种拜佛的方式,与其说是修行,不如说是“演戏”与“交易”,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03身心礼

        身心礼就是我们常用的基本礼佛方式,就是能身口意三业专注忆念佛的相好及功德,心存殷重感恩地去虔诚礼拜。

        04发智清净礼

        在“身心礼”的基础上,如果礼佛者发起真正智慧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也即在拜佛时身不去犯杀盗淫;心不去驰求外境;念佛名号时也不犯绮语、恶口等口业,那么以这样一种内外皆清净的身心去礼拜时,就能够观想礼一佛,即是礼一切诸佛,因为诸佛法身本就融通无二,如此礼佛,自然有大功德。

        05遍入法界礼

        在三业清净的基础上,能够观想我身虽未成佛,然而心性从本以来,却是充满法界、不离法界的,因此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

        而运用这个不离诸佛、充满法界的心去礼拜,那么这种礼也是周遍法界的,这种修行也周遍法界,所得的功德,自然也尽虚空遍法界。

        06正观修诚礼

        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众生本有佛性,与佛平等,因为随缘染着,这才迷而不显。

        这种礼佛方法就要求我们在礼拜佛像的时候,也应该观想自性本具法身佛,恭敬供养,亦即观自心是佛。正如《维摩经》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07实相平等礼

        前面的数种方法虽好,但仍然有“礼拜”这一外相,有“观想”这一心念,而这种方法就是把这种“能礼”与“能观”的执著也放下,无自无他,无相无不相;我与佛平等,凡圣一如,体用不二,这样礼佛,智境合一,内外冥然 ,念念皆契实相之理。

        上面七种礼佛方式中,我慢礼、求名礼是佛教不提倡的,学佛者应尽量避免;身心礼是比较值得推崇的礼敬方法,应常修学;第四、五、六、七种,则是修行人逐渐修证的礼敬方式,应作为修学礼敬的目标去努力,从而逐步向普贤菩萨的大愿靠拢。

        礼佛,是以恭敬的心来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和感恩,以忏悔心忏悔业障,认识到自己在过去所造的种种罪业,改过自新。

        正确礼拜佛菩萨,可以带动身口意,虔诚庄严,功德无量;当人的内心充满礼敬、感恩与忏悔,就好像稻穗一样,因为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义也就是如此。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广结善缘的六种方式[749]

  • 人生自渡最好的方式:整理自己[929]

  • 礼佛三拜之含义[2203]

  • 换种方式看世界,佛法就容易理解[1730]

  • 信佛,究竟信什么?信佛,应该怎么信?[2036]

  • 供佛的十种方式[4873]

  • 礼佛的七种方法,你用的哪一种?[2976]

  • 新年入寺礼佛,这些入寺“规矩”要知道![1969]

  •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这些佛门生活礼仪你知道多少?[3755]

  • 禅宗祖师教化弟子的方式 [常进法师][2937]

  • 放下最简单的方式[3970]

  • 漫画礼佛常识[12342]

  • 礼佛的意义[5158]

  • 南怀瑾先生说礼佛功德[7382]

  • 有毒“高香”困扰九江东林寺 礼佛莫忘“环保经”[5520]

  •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礼佛”论[6202]

  • 藏传佛教的祈祷内容和方式[3247]

  • 试论禅宗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4592]

  • 礼佛的方式及意义[5316]

  • 礼佛的好处和方法[526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