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9]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7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34]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6]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70]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7]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11]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8]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1]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49]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7]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3]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2佛教文学 >> [专题]d2佛教文学 >> 正文


    白话《梁高僧传》丨竺法崇
     
    [ 作者: 佚名   来自:网络   已阅:586   时间:2023-5-11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5月11日    佛学研究网

        译文·晋剡葛岘山竺法崇

        竺法崇,未知哪里人。年少入道,以严持戒律著称,聪明好学,尤其擅长《法华经》教义。他曾经一次到湘州麓山游览,山中精怪化身为妇人前来向他请求受戒。

        此山精舍弃自己所住的麓山作为寺庙,让竺法崇居住。不久,法崇的教化遍布了湘州一带。此后,法崇返回剡中的葛岘山,住茅棚,饮涧水,修习禅定,东瓯一带佛弟子竞来聚集。竺法崇在此与隐士鲁国人孔淳之相遇,二人遂成为知交,经常一起游览山水。竺法崇感叹道,出家三十多年了,一眨眼就到了现在,不知不觉老迈将至啊!后来孔淳之辞别游方,竺法崇歌咏道:皓然之气犹在心目,山林之士往而不反,其若人之谓乎。

        竺法崇后来在山中圆寂,著有《法华义疏》四卷。当时剡中的仰山,有位僧人释道宝,本姓王,琅玡人,是晋丞相王导的弟弟。他弱冠之年就敬信三宝、悟入佛道,于是避世辞荣打算出家,亲人旧友劝谏都不能制止其发心。在香汤沐浴即将剃度只是,他咏叹道:安知万里水,初发滥觞时(怎么知道万里江水,不是起源于一条小溪呢!)释道宝后来以学识和行持著称于世。

        原典

        竺法崇。未详何人。少入道以戒节见称。加又敏而好学。笃志经记而尤长法华一教。尝游湘州麓山。山精化为夫人。诣崇请戒。舍所住山以为寺。崇居之少时。化洽湘土。后还剡之葛岘山。茅庵涧饮取欣禅慧。东瓯学者竞往凑焉。与隐士鲁国孔淳之相遇。每盘游极日。辄信宿妄归。披袊顿契。自以为得意之交也。崇乃叹曰。缅想人外三十余年。倾盖于兹不觉老之将至。后淳之别游。崇咏曰。皓然之气犹在心目。山林之士往而不反。其若人之谓乎。崇后卒于山中。着法华义疏四卷云。时剡东仰山复有释道宝者。本姓王。琅琊人。晋丞相道之弟。弱年信悟避世辞荣。亲旧谏止莫之能制。香汤澡浴将就下发。乃咏曰。安知万里水。初发滥觞时。后以学行显焉。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梵敏[66]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3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静[17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汪[20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导[210]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谛[18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彻[27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含[236]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无成[25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惠安[23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昙鉴[256]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诠[263]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苞[235]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静[33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义[25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僧弼[28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渊[297]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观[318]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慧严[37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