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图片中心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主办


  • 余生最好的活法:苦而不言,喜[139]

  • 生活是一部难念的经,不懂它的[174]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亮[135]

  • 中国禅学思想史|印度禅及其初传[116]

  • 活明白了,就不会惯着任何人[170]

  • 忏悔,是修行人人生必要的修行[117]

  • 佛学基础:有情之身心[111]

  • 你今生的22个灵魂课题[188]

  • 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迹象:藏[161]

  • 秋天可以耕种什么?种福田![151]

  •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法愍[157]

  • “道场”略考——以佛教典籍为[113]



  • 本站推荐

    用这15个美好的名字

    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二十四番花信风|清明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B3研究综论 >> [专题]b3研究综论 >> 正文


    佛教的忏悔观
     
    [ 作者: 悟恒法师   来自:网络   已阅:1313   时间:2023-5-15   录入:wangwencui


    2023年5月15日    佛学研究网

        在中国大乘佛教的观念中,念佛、拜佛、念咒都具有极大的忏悔功用,能灭除很重的恶业。所以,忏悔的方式逐渐变得广泛,但是中国佛教注重由事忏进入理忏,理忏才容易达成;而事忏之后,再行理忏,事忏才能圆满与究竟。由于念佛、礼佛、念咒的忏悔功用,所以中国的祖师大德将忏悔思想引入到这些修行法门中,在忏悔之前,先礼拜、赞叹;忏悔之后,再发愿回向,这样逐渐形成了忏悔的仪轨——忏法。

        忏法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关系

        佛教忏悔思想传入中国后,经过与儒家、道教文化的融合,逐渐呈现特有的中国佛教忏法,并且传播到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汉传佛教信仰地域,成为汉传佛教在社会层面最为明显的特征。

        1、首先重“礼”的影响。佛教忏法的成立,受到中国儒家文化重视“礼”的影响。相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佛教只有适应中国文化“礼”的要求,从而制定了忏法。

        2、其次受鬼神观念的影响。中国远古时代的宗教当以敬天、事鬼、拜祖先为最盛行和最具代表性。在这种“人死为鬼”、“慎终追远”观念的影响下,为亡者诵出经礼忏,以救度亡者,显出生者对死者的追思与怀念。

        3、最后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国佛教重视孝道,这是从所周知的。所以《梁皇忏》中极力宣扬父母之恩,希望礼忏者生起报恩之心,同时提到应为过去父母礼佛。对于现世父母,应该供养孝顺;对于过去世的父母,应该通过忏悔、礼佛,使其增福解脱。

        忏悔理念与汉传佛教

        1、理忏与事忏并重

        天台智者大师将忏法分为作法忏、取相忏、无性忏,他在《次第禅门》中详细解释三种忏悔。作法忏悔是通过僧团举行羯磨法,依据戒律如法忏悔罪业,不需要见种种相,也不需要智慧观空;观相忏悔,是专注心念,在静心中见各种种相,这是依修定法,而且大多属于大乘的忏悔法门;观无生忏悔主要是从观罪性本空的究竟义为中心。这些忏法强调事仪、理法兼具融摄。

        2、罪性本空的罪业观

        中国佛教继承印度大乘佛教的罪业观,强调罪性本空。心灵是整个行为造作因果过程中的主导,这是忏悔伦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忏悔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正是因为忏悔者对“罪性本空”、“业性当体不可得”的观照与体认,才能达成彻底的忏悔。

        3、自力与他力的结合

        在忏法的实践中,强调“回向”、“发愿”的作用,无论是回向菩提,还是回向给六道众生、怨亲父母,都需要佛菩萨的加持力,因此中国佛教忏法显示一定的“他力信仰”。但是,这种他力的作用,应该说是忏悔的一种“增上缘”,真正力量来自忏悔者的知罪、发露、发愿、回向,最后由智慧的观空而达到罪业的清净。

        4、现实利益与未来解脱的融合

        中国人一向重视现实利益,在宗教方面追求现实利益的愿望尤为强烈。因此,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一般认为现世利益之神是观世音菩萨,能够在死后赐予利益的是地藏菩萨,往生净土则需要阿弥陀佛。中国佛教的这种特色在忏法的实践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七种常见忏仪

        天台宗《法华三昧忏仪》对后代忏法的制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佛教忏法的成立与发展,其核心人物乃天台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仪》的“十科”成为后代忏法制作的模本。

        1、梁皇宝忏与三昧水忏

        《梁皇宝忏》与《三昧水忏》都是属于集诸经所说制作而成的忏法,所以二者的忏法仪轨,都是礼拜佛号与诵忏悔文而构成。同时,这两部忏法一直以来都是寺院经忏佛事中最流行的忏法,一直被佛教界所推崇。

        梁武帝为了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慈悲道场忏法》,此忏法后来流行于世,称为《梁皇忏》。

        《慈悲三昧水忏》,简称《水忏》,相传为唐代悟达国师知玄(811-883)以三昧水洗疮而濯除累世冤业的忏法。

        《慈悲三昧水忏》主要是忏悔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果报障,但是想灭这三种障碍,必须生起七种心:

        ①惭愧心。众生本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但是世尊早已成道,而众生仍然染著六尘,轮转生死,永无出期;
        ②恐怖心。凡夫造业,将来会堕落入三恶道受苦;
        ③厌离心。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虚假,从而生起厌离心;
        ④发菩提心。观佛身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于是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⑤怨亲平等心。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没有彼我相;
        ⑥念报佛恩心。知佛恩德,难酬难报,所以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
        ⑦观罪性空心。观罪无有自性,从因缘而生,故亦可从因缘而灭,所以今日洗心忏悔,必能灭诸罪恶。

        2、观音忏法与大悲忏法

        《观音忏法》,全称为《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慈云遵式撰;《大悲忏法》,又称为《大悲心咒忏法》,全称为《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四明知礼集,后来宝华山的见月读体律师删文重新加以纂集。这两种忏法都是以观世音菩萨为主要礼忏对象的佛教忏悔供养法。

        3、药师忏法与地藏忏法

        《药师忏》是以药师如来为本尊而举行的忏悔罪障的修行法门,是依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成的一种忏法。药师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经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所以依据此愿而成佛,居住在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消灾延寿药师忏法》是现代佛教经常使用的忏法,许多居士在生日及祈福的时候,都请僧人们礼拜此忏。

        《地藏忏》就是《慈悲地藏忏法》,共有三卷,又称为《慈悲地藏菩萨忏法》、《地藏忏法》,是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有关地藏菩萨的经典而制订,是所有忏法书中比较晚出的一部忏法。现代佛教界中凡是为了报答亲恩、祈求父母冥福而举行的法事,大多都礼拜《慈悲地藏忏法》。

        4、弥陀忏法

        宋代天台宗僧人遵式(964-1032)撰作《往生净土忏愿仪》,略称为《净土忏》。《往生净土忏愿仪》是遵式以往生西方净土为目的,采用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等各部大乘经而作的一种忏法。

        佛陀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当罪相消除时,瑞相显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礼忏者在清醒时,或者在睡梦中,会见到弥陀(以弥陀为代表)为其授记说垢心已转,罪相已灭。
        ②或者看见菩萨(以观音为例)对其授记说:因你至诚礼忏、修行,罪相已转,垢心已灭。如果毕生保持这种“悔悟、清净、大愿、大行”的心态去做,命终一定能受到弥陀的摄持,往生净土世界(以极乐世界为代表)随佛修行。
        ③或者看见观音菩萨(以观音为代表)为其摩顶,告示:罪相已灭。
        ④或者见到自已进入清净的大法会中,与众同座,听佛说法。
        ⑤或者看见自已升座法会之中,为大众说法。
        ⑥或者见到无数圣众僧及净行比丘,将往诸佛世界,恭闻法要。

        “瑞相”是修行者一种定心的作用,但在从事取相忏时,也不可以存有要见好相之心。瑞相是在功夫圆熟,罪灭心净时自然显现,不是可以强求而得的。如果执著于要见相,就有可能引来外魔。

        所以我们要坚定自己忏悔的目的是要清净业障,不是为了见瑞相。我们在闻正法、明因果的前提下,依靠智慧、善根与信心,通过礼佛、诵咒等方式来消除自己的罪业,不一定非要见瑞相不可。如果我们正知正见不足,智慧不够,可能忏悔业障不能完全清净,也是很正常的,那就继续闻思修佛法,解行并进,继续忏悔、继续修行,在不断的礼佛或持咒之下,妄想、烦恼会减少,身心也越来越清净。

        关于无相忏悔,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忏悔品》里面讲的最好: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忏悔,是为了无悔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肯认自己是罪恶凡夫,从而能够去恶向善,这是最伟大的自知;同时,又能够信仰自己的清净佛性,有成圣成贤的信心与勇气,这是最伟大的愿望。所以,有自知者的愿望,才是真信切愿;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根机,不能肯认自己的罪业,则我们的愿望则有可能是盲信瞎愿。所以,忏悔与佛性,自知与愿望,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够使修道者从忏悔走向无悔。

        忏悔是内心觉醒反照的工夫,“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清醒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罪业。忏悔不是让我们生活在悔恨中,而是让我们过着无悔的人生。一切内心的观照,是为了自在。一切的忏悔,都是为了无悔。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 略述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影响[189]

  • 佛教不赞叹没有智慧的“老实人”[332]

  • 争还是不争,佛教是如何看待“争取”的[326]

  • 佛教讲众生平等,取名为何却“论资排辈”?[355]

  •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一键打开佛教世界观[315]

  • 《封神》里的“魔”,佛教中有吗?[332]

  • “劫”到底是什么?究竟能否躲得过[528]

  • 佛教涅槃的含义[684]

  • 佛教中的端午遗俗[643]

  • 佛教与十二星座:漫谈中古时期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601]

  • 佛教八苦与佛教生死观浅析[773]

  •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963]

  • 师父们的日常服饰,你了解吗[826]

  • 从佛教的“三观”看生态智慧[841]

  • 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817]

  • 详解佛教《四威仪》偈语[774]

  • 植树节|佛教与树,原来有这样的因缘[911]

  • 癸卯兔年,一起了解兔和佛教故事[865]

  • 佛教用香的常见形态[1094]

  • 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97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佛学研究        站长:wuys
    Powered by:Great Tang Hua Wei & XaWebs.com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