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7日晚7点半,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校长作客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曲江讲坛”(第十期),在陕西师范大学积学堂作题为“佛教智慧与现代管理”学术讲座。
讲座由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房喻教授主持,佛教所所长吴言生教授点评。校内外师生一千余人参加了讲座。

“佛教智慧与现代管理”学术讲座圆满举办
阳春四月,繁花似锦,时和气清。"佛教智慧与现代管理"学术报告会于4月7日晚7时39分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积学堂隆重举行。
本场讲座由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房喻教授主持,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教授讲评。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处李继凯处长、杨祖培副处长、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尤西林教授、秘书长林乐昌教授等诸位教授,以及陕西省委统战部王家春部长等校内外嘉宾一千余人,参加了讲座。
讲座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开始。房喻校长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潘宗光校长,以及潘校长作为一位科学家对佛教思想的独特体验。潘校长在学术报告中,主要从对《心经》体认的角度出发,畅谈佛教智慧与现代管理。潘校长首先阐述了《心经》对于一个决策者应有的启发,并阐述了如何将佛法的精神具体运用在团队的管理上。潘校长认为,"色不异空"是自利,通过修行来提升智慧,明白事物的变化无常,运用在管理上,决策者可通过掌握变化的规律来领导事业的发展。"空不异色"是利他,以慈悲心帮助他人,运用在管理上,管理人员应以真诚的态度帮助员工发挥他们的才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不执著自利和利他的任何一边,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潘校长认为,一个管理者在成功地运用佛教智慧的时候,应该体现"空的管理",即用"无我"的心态来办事,抛开个人的荣辱得失,全心全意,克尽己任,这才是达致事业成功的良方。潘校长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吴言生教授对潘校长的演讲作了精彩点评。吴教授指出:潘校长的演讲体现了对佛教"缘起性空"思想的深刻体认,体现了从经济学的管理到人文管理的升华,体现了将"色"与"空"相互融合"悲"与"智"同等注重的管理智慧等极为深刻的思想,并用《杂阿含经》中的"四马喻"阐述了潘校长结语"要想做好一个领导人,本身就要善于做一个被领导的人"中所蕴含的禅机。
期间,房校长向大家通报了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的情况,对宗教中心的工作表示嘉许,并期望宗教研究中心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讲座结束之后,潘校长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晚上十点四十分,讲座在潘校长的赠书签名中圆满结束。本届讲座,潘校长向现场的陕西师范大学师生及校外来宾赠送了1000套著作。(高磊)
“中华佛教在线”的报道
“佛教导航”的报道


[ 向潘校长、房校长等献花 ]

[ 房喻校长主持讲座 ]

[ 讲座现场 ]

[ 庄严热烈的会场 ]

[ 房校长向潘校长介绍学校情况 ]

[ 神采飞扬 ]

[ 座无虚席的讲座现场一 ]

[ 座无虚席的讲座现场二 ]

[ 潘宗光校长在讲座中 ]

[ 聆听 ]

[ 潘宗光校长在讲座中 ]

[ 签名留念 ]

[ 左起:李继凯处长、王家春副部长、房喻校长、潘宗光校长、吴言生教授 ]

[ 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

附:吴言生教授的评论
尊敬的潘宗光校长,尊敬的房喻校长,各位同学,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
大家知道,潘校长是第二次光临师大作学术报告;房校长是第二次亲自担任主持;我是第二次有幸担任点评。往日的情形历历在浮现,今晚的讲座精采依然。这是一件非常奇特殊胜的因缘,对此我深表赞叹。
潘校长在讲座中开宗明义地说:“现代管理是一门领导众人来完成任务的艺术,而不是规管别人的技俩。”这体现了他对管理的基本看法:管理是艺术,而不是技术。今天晚上听了潘校长的讲座之后,觉得潘校长的所谈的管理,不仅仅是艺术,而且还是一种智慧,一种心境。是什么智慧呢?是般若智;是什么心境呢,是慈悲心。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浅见。
第一个方面,潘校长提出“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互动式管理”,是得益于对佛教“缘起性空”思想的深切体证。
潘校长在讲座中结合他对佛经特别是《般若心经》的体会,来谈现代管理。《心经》虽然只有260字,但它却是唐代玄奘法师所翻译的600卷的《大般若经》的纲领,是中国人最喜爱的经文之一。般若类经类的主要思想是说“空”的真理。潘校长从空的角度来谈管理,是深得佛经的要领的。
潘校长在讲座中主张“空的管理”,也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互动式管理”,这说明他对佛教的缘起性空思想有着非常深刻的体证。缘起性空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我们从这里面可以得到两个方面管理学方面的启示:
首先是缘起。世间万事万物是互相依赖,互相推动,互相发展,没有个体可以脱离他人独立生存。华严经因陀罗网,说明宇宙万事万物之间重重无尽的关系。一波才动,万波相随。南山起云,北山下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每一个人的成功,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因此,要采取“互动式”管理。
其次是性空。既然每一个事物都是缘起,都是因各种条件而生起的,那么它的本性就是空。《金刚经》里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偈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百年,只不过是百亿年的宇宙生命的一个短短的呼吸,像昙花一现般短促。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刹那之间,生生灭灭。
因此,要看透生命现象的虚幻。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当我们透彻地了解到作为个体的人,没有固定的本质,本性是空,我们就不会执着,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
可见,“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互动式管理”中蕴含着很深的佛教智慧,并且还具有很强的现代管理意识,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第二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潘校长的讲座,体现了从经济学的管理到人文管理的升华。
有些公司、部门,实行上下班刷卡制度。这是经济学式管理的一个常见的例子。在这样的管理中,似乎缺失了人文关怀的精神,把人就当作了一台机器。
潘校长在讲座中说,管理者不但要注重被管理者经济上可以分析、测量的成效,同时还要注重那些不可测量的精神的力量。这就将经济学管理提升到了人文管理的层次,具备了一种“人本精神”。用潘校长的话说,就是“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情绪、感受”,“不是动以之利或运用权术,而是人文关怀。用真诚的态度建立互信。”
这样的管理,是弹性管理、绿色管理、人性管理、人文管理、人本管理。潘校长在理工大学,就是用这样的理念来治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第三个方面,潘校长的讲座,体现了将色与空相互融合、悲与智同等注重的管理智慧。
台湾佛光山的星云大师称赞潘校长具有大乘菩萨的慈悲心肠。从潘校长的讲座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他的慈悲心。作为一个管理者,他像《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一样,对每一个被管理者,都禀持着真诚的尊重的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潘校长的讲座中,有两句话非常特别,是他特别有心得的地方:
色不异空=透过修行来提升智慧=自度(自我觉悟)
空不异色=以仁爱悲心帮助他人=度他(使他人觉悟)
“自度”与 “度他”两者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大乘佛教主张悲智双运,自利利他。“智”是上求菩提,自我觉悟。“悲”是大慈大悲,下化众生。这两者缺一不可。潘校长跟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学习,净慧法师有两句话说:“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实际上就是悲智双运的大乘佛教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生动体现。而潘校长则将这种大乘佛教精神成功地、出色地运用到了管理学的领域。
第四个方面,潘校长结语“要做一个好的领导人,本身就要是一个能被领导的人”,其中蕴含着无限的禅机。
这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呢?潘校长非常慈悲,不忍心把它说出来。在这里,我来把这个秘密告诉给大家。
佛教有四马喻,用马的利钝有四种不同,来比喻众生的根机有四种分别。《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卷说,上等不等鞭子落到身上,只要鞭影一晃,就会跑起来;第二等马要鞭子轻轻地触及到他身上的毛上面才跑起来;第三等马要等必须用鞭子轻轻地打到它的身上,受皮肉之苦,才跑起来;第四等马,必须用马刺来刺,伤及皮肉甚至骨头,才知道跑起来。
这第一等马特别有悟性。现在有超男、超女,这第一等马就是超马。作为一个出色的能被领导的人,就是要做第一等的有悟性的马、自觉的马、超马,当任务、当责任落到了你的身上、骑到了你的身上的时候,就要知道自觉地去做,不用扬鞭自奋蹄。否则,就糟踏了管理者的一片苦心了。佛教讲随机施设,讲应机与药。针对不同的人群,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在这个意义上,我想,潘校长的管理,是君子式的管理;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潘校长谈的乃是管理学之道:既是现代管理学之道,也具有后现代管理学的意味。
我的点评到此结束。再一次向潘校长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同时,我也向给予我这个机会的房喻校长、研究生处的同志们、以及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