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观音寺遗址
连云港花果山气象雷达站之北下方,俗称后顶。顶上有巨崖,面北,俗呼“倒座崖”,又称之为“北海观音”。观音通常座北朝南,而此崖却座南面北,是名副其实的“倒座”。和普陀山的南海观音相对而座。此崖并非像观音,而是这崖上经常有白莺和紫竹在云雾中显现,这两种东西都是观音菩萨身边的吉祥物,所以佛家一些信徒在这崖下营建了规模宏伟的大士禅院,俗呼为“北海观音寺”。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为防止前明的复辟和倭寇的骚扰,实行残酷的裁海政策。当年的花果山在裁海范围之内,居民迁往内地,所有建筑物一律摧毁。花果山地区的寺庙无一幸免。康熙十七年(1678年)复海后,由复海的主持人帅颜保撰写碑文,为花果山的主庙---三元宫、大士禅院各刻了一块碑。大士禅院这块由于体积过大,搬上山十分困难,放在山下为牛群斗殴时撞倒摔碎。由此可见当年这北海观音寺和三元宫的地位是差不多的。历经劫难,三元宫犹在,并得以辉煌,为世人瞻仰,可这北海观音寺却仍是一片破砖碎瓦,残垣断壁。但从其殿基的高峻雄伟和殿前峭壁上的诸多石刻,完全可以想像当年的繁盛。
北海观音寺没有了,然而有东西可看,那琉璃瓦、古砖的碎片一堆堆、一片片自不必说,单是那一座座基石就很可观,在巨崖底拔地而起,高数十米,全部由大块石垒砌而成,块石长近3米,宽约一米,厚尺余,不管哪一块都不少于几百斤,如此大石,在那没有机械的古代,全凭体力堆砌,实在叫人叹绝。殿基上面就是一片平场,长满了荒草藤萝、荆棘薜荔。草莽中横卧一块古碑,正反两面皆光光滑滑没有一个字。山民称其为“无字碑”,碑长1.60米、宽0 .70米、厚0.15米。此处为石刻群,此碑却无字,何时立,何人立,为谁立,无人知晓。殿基前面的峭壁上,多是明代石刻,万萧裔题“曾经沧海”,再题“移我情”,还有“金佛穗年”、“一心念佛,无常迅达”、“灵籁泉、天锡泉、甘露水、喷玉泉、卓锡泉”一泉五刻等题勒。崖上还刻有一首诗:“云迎扶摇近,微茫日上初。□□开北海,山势似南徐。绝壁凌空刹,残城抚废墟。沧波千万叠,何处寄樵渔”。可见当年已是文人骚客必游之地。
旧志记载,这里还有一块“立禅石”。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开山和尚山阳人谢淳,就住在这观音寺里,传说他每天都站立在一块石上修真养性,不避风雨,饥食青松,渴饮山泉。如此三年,石头被站出寸把深的脚印。人们一直称这块石为“立禅石”。其旁还有一棵菩提树。多年来,所见志乘、文献有载述,现代学者往往在有关文章中相应沿用,报道频繁。均知其名而不知其形,几为空谈。藉编篆《花果山志》之机,众人激励之下,极力考证。遂组织八位老人,不畏艰险,于惊蛰前,基于史志所载方位,按图索骥,三探其石,终于在北海观音寺遗址东侧 岩绝,崇崖峻岭的山脊上发现“立禅石”。石面近10平方米,重10数吨,面天,稍向北坡倾斜。石上确有诸多志书所载述之说,无不相符,辑录在兹,得以永传,欣欣摄像以志之。然传说其旁有“菩提树”,未曾发现。